首頁 國內 時評 黨建 省情 文化 法治 原創 視頻 省委文件 新聞 政務 旅游 生態 體育 專題 圖片 融媒   青海省人民政府網  藏文網
 
站內檢索   
您當前的位置 : 青海新聞網黨風廉政
精神坐標閃耀青海湖北岸
來源:青海日報
作者:丁玉梅 魏雅琪 祁曉芳
發布時間:2025-07-12 07:24:21
編輯:李娜
實地參觀原子城紀念館。魏雅琪 攝

  青海新聞網·江源新聞客戶端訊 盛夏,青海湖的風吹過金銀灘草原,拂過原子城紀念館前的國旗。7月9日至10日,2025年“文明中國”主題采訪報道組來到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在這片孕育了“兩彈一星”精神的熱土上,探尋新時代的文明脈動。

  原子城紀念館內,一段段舊影像傳出那段攻堅克難的激情歲月,影像聲音不大,卻在館內烙下長久的回聲。海北州委宣傳部副部長石生蓮向記者們介紹道:“這里封存著民族的集體記憶,‘兩彈一星’精神早已成為海北發展的精神基石。”

  “紀念館作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我們的工作主要圍繞收藏展示、研究開發、宣傳教育三大功能展開,目前我們征集實物3000余件(套),鑒定為革命文物的1201件(套),其中珍貴文物455件(套)。”青海原子城紀念館副館長杜文林指著展柜里銹蝕的工具說:“這里的每件展品都是活教材,要讓年輕人懂得什么是家國擔當。”

在門源縣大溝腦村圍繞“十有工程”、移風易俗等情況開展集體采訪。魏雅琪 攝

  這份精神力量,正在高原小村落地生根。在海晏縣青海湖鄉達玉五谷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的墻上,張貼著一張張幸福的笑臉。村里的幸福食堂內,老人們正吃著西瓜,享受夏日的悠閑時光。

  近年來,海北州圍繞‘十有’工程建設任務,以黨建為引領,聚焦老年人就餐實際困難,在提升助餐服務質量、探索助餐服務模式、強化助餐服務保障等方面,以普惠性、多樣化為發展路徑,因地制宜打造老年人“幸福食堂”,讓農牧區老年人日常就餐省心、安心、放心、開心。

  轉向海晏縣克土治沙點,眼前的綠意讓人難以想象這里曾是連片的沙丘。常年在這里工作的海鹽縣草原站站長石德榮,輕撫樟子松枝葉感慨道:“我在這干了二十年,當年栽下的小樹苗,現在都成林子了。”管護員華什才接話道:“十四年了,我天天在這片林子里轉,看著沙退了、草綠了。值!”

海晏縣克土治沙示范區實地參觀。魏雅琪 攝

  在門源回族自治縣,不久前榮獲全國文明單位的門源百里花海蜂業有限公司,總經理劉曉明打開蜂箱展示:“我們從保護蜜蜂、維護生物多樣性出發開展事業,公司蜂產品成功出口日本、韓國等國家,同時積極發揮企業愛心,踐行助殘責任。”

  來到陰田鄉大溝腦村時,八名學生正接過嶄新的行李箱。“村里給每個考上大學的孩子都備了禮物。”村黨支部書記朱發山邊說邊帶記者們看廣場上的村規民約“村里通過紅白理事會,提倡文明婚嫁喪事簡辦,效果非常好。這兩天我們正提倡喪宴的十二道菜減到四道,等會準備入戶宣講這事呢!”

  最后一站是位于門源縣仙米鄉橋灘村的祁連山國家公園生態科普館。副館長康維發指著互動展區介紹:“科普館是個‘微型’祁連山,在館內能看見山能看見動物也能看見種子,開館兩年來通過生態研學共接待近11萬人。”

  館內來自橋灘村的講解員董桂玲,忙著整理講解材料,大學畢業后她回到村里成為科普館的講解員,談及自己的這份工作,她爽朗一笑:“以前覺得家鄉偏僻,現在每天向游客介紹家鄉的山水,特別自豪。”

  夕陽給金銀灘草原鍍上金邊。從原子城的無聲豐碑,到達玉五谷村的幸福食堂;從克土沙地里的防護林,到大溝腦村簡辦的宴席;海北各族群眾把精神傳承寫進了生活點滴。當董桂玲在仙米林間的講解聲隨風飄遠,這片土地正用最樸實的方式證明:扎根大地的精神坐標,終將孕育出枝繁葉茂的文明之樹。

  (來源:青海日報)

推薦閱讀
省委常委會召開會議 吳曉軍主持
羅東川赴大通縣督導調研
`2025“第一縷陽光”全球同拍中國年在青海啟動
青海省30名藥品安全社會監督員受聘上崗
青海新聞網有限公司公開招聘工作人員筆試公告
青海新聞網有限公司面向社會公開招聘工作人員
湟源:清潔取暖節能改造項目啟動
共和:打通醫療惠民“最后一公里”
24H熱點
精神坐標閃耀青海湖北岸
【黨旗在基層一線高高飄揚】黨旗飄揚處,“攢勁”...
【鍥而不舍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一件事一次辦...
【鍥而不舍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海東市全力破解...
【鍥而不舍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街頭巷尾的溫暖...
西寧市黨建引領推進“共富工坊”專題會召開 王衛東...
弘揚優良作風,破除“特殊論”“補償心理”,爭當...
【黨旗在基層一線高高飄揚】支部領著干,蹚出振興...
【黨旗在基層一線高高飄揚】黨建領航風帆勁 日秀瑪...
【鍥而不舍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青海全力化解房...
熱點圖片
青海西寧市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進群團”工作別開生面
青海西寧市鑄牢中華...
7月只有25.3℃,西寧邀您來避暑——避暑度假到西寧系列報道之一
7月只有25.3℃,西寧...
環青賽第五賽段 大冬樹山競速度 魚鳥天堂決勝負
環青賽第五賽段 大冬...
老舊小區“智能”改造 居民生活幸福升級
老舊小區“智能”改...
環比增長80% 青海避暑游為何頻頻上熱門——“青海暑期旅游觀察”系列報道之一
環比增長80% 青海避...
90后“女掌門”的鄉土征程
90后“女掌門”的鄉...
魚鳥天堂,繪就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畫卷
魚鳥天堂,繪就人與...
糾紛旋渦中的“定盤星”——記西寧市城西區信訪事項調委會主任、城西區醫療糾紛調委會主任廖玉華
糾紛旋渦中的“定盤...
關于我們 | 法律顧問 | 廣告服務 | 聯系方式
青海省互聯網新聞中心主辦  版權所有:青海新聞網
未經青海新聞網書面特別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
E-mail:webmaster@qhnews.com 青海新聞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63120170001 青ICP備19000163號 青公網安備 63010302000199號
 
img

精神坐標閃耀青海湖北岸

青海日報
2025-07-12 07:24
青海門戶 主流媒體
長按識別二維碼查看全文
img
青海門戶 主流媒體
img

精神坐標閃耀青海湖北岸

青海日報
2025-07-12 07:24
青海門戶 主流媒體
長按識別圖中二維碼或發送給朋友、保存圖片

精神坐標閃耀青海湖北岸

  • 2025-07-12 07:24:21
  • 來源:青海日報
實地參觀原子城紀念館。魏雅琪 攝

  青海新聞網·江源新聞客戶端訊 盛夏,青海湖的風吹過金銀灘草原,拂過原子城紀念館前的國旗。7月9日至10日,2025年“文明中國”主題采訪報道組來到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在這片孕育了“兩彈一星”精神的熱土上,探尋新時代的文明脈動。

  原子城紀念館內,一段段舊影像傳出那段攻堅克難的激情歲月,影像聲音不大,卻在館內烙下長久的回聲。海北州委宣傳部副部長石生蓮向記者們介紹道:“這里封存著民族的集體記憶,‘兩彈一星’精神早已成為海北發展的精神基石。”

  “紀念館作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我們的工作主要圍繞收藏展示、研究開發、宣傳教育三大功能展開,目前我們征集實物3000余件(套),鑒定為革命文物的1201件(套),其中珍貴文物455件(套)。”青海原子城紀念館副館長杜文林指著展柜里銹蝕的工具說:“這里的每件展品都是活教材,要讓年輕人懂得什么是家國擔當。”

在門源縣大溝腦村圍繞“十有工程”、移風易俗等情況開展集體采訪。魏雅琪 攝

  這份精神力量,正在高原小村落地生根。在海晏縣青海湖鄉達玉五谷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的墻上,張貼著一張張幸福的笑臉。村里的幸福食堂內,老人們正吃著西瓜,享受夏日的悠閑時光。

  近年來,海北州圍繞‘十有’工程建設任務,以黨建為引領,聚焦老年人就餐實際困難,在提升助餐服務質量、探索助餐服務模式、強化助餐服務保障等方面,以普惠性、多樣化為發展路徑,因地制宜打造老年人“幸福食堂”,讓農牧區老年人日常就餐省心、安心、放心、開心。

  轉向海晏縣克土治沙點,眼前的綠意讓人難以想象這里曾是連片的沙丘。常年在這里工作的海鹽縣草原站站長石德榮,輕撫樟子松枝葉感慨道:“我在這干了二十年,當年栽下的小樹苗,現在都成林子了。”管護員華什才接話道:“十四年了,我天天在這片林子里轉,看著沙退了、草綠了。值!”

海晏縣克土治沙示范區實地參觀。魏雅琪 攝

  在門源回族自治縣,不久前榮獲全國文明單位的門源百里花海蜂業有限公司,總經理劉曉明打開蜂箱展示:“我們從保護蜜蜂、維護生物多樣性出發開展事業,公司蜂產品成功出口日本、韓國等國家,同時積極發揮企業愛心,踐行助殘責任。”

  來到陰田鄉大溝腦村時,八名學生正接過嶄新的行李箱。“村里給每個考上大學的孩子都備了禮物。”村黨支部書記朱發山邊說邊帶記者們看廣場上的村規民約“村里通過紅白理事會,提倡文明婚嫁喪事簡辦,效果非常好。這兩天我們正提倡喪宴的十二道菜減到四道,等會準備入戶宣講這事呢!”

  最后一站是位于門源縣仙米鄉橋灘村的祁連山國家公園生態科普館。副館長康維發指著互動展區介紹:“科普館是個‘微型’祁連山,在館內能看見山能看見動物也能看見種子,開館兩年來通過生態研學共接待近11萬人。”

  館內來自橋灘村的講解員董桂玲,忙著整理講解材料,大學畢業后她回到村里成為科普館的講解員,談及自己的這份工作,她爽朗一笑:“以前覺得家鄉偏僻,現在每天向游客介紹家鄉的山水,特別自豪。”

  夕陽給金銀灘草原鍍上金邊。從原子城的無聲豐碑,到達玉五谷村的幸福食堂;從克土沙地里的防護林,到大溝腦村簡辦的宴席;海北各族群眾把精神傳承寫進了生活點滴。當董桂玲在仙米林間的講解聲隨風飄遠,這片土地正用最樸實的方式證明:扎根大地的精神坐標,終將孕育出枝繁葉茂的文明之樹。

  (來源:青海日報)

作者 丁玉梅 魏雅琪 祁曉芳
編輯:李娜
青海新聞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