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國內 時評 黨建 省情 文化 法治 原創 視頻 省委文件 新聞 政務 旅游 生態 體育 專題 圖片 融媒   青海省人民政府網  藏文網
 
站內檢索   
您當前的位置 : 青海新聞網青海新聞
【活力中國調研行】留住鄉愁的“根”,發出時代的“芽”
來源:青海日報
作者:咸文靜
發布時間:2025-07-27 07:05:28
編輯:趙生欣

  青海新聞網·江源新聞客戶端訊 同樣是有著深厚歷史底蘊的村子,在鄉村振興的浪潮中,卻探索出不同發展路徑。這是記者在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貴德縣河西鎮上劉屯村和河東鄉王屯村采訪后最大的感受。

  相傳明朝時期,貴德城建成后,于甘肅河州撥民四十八戶來貴德開墾守城,自耕自食,又撥世襲百戶王、周、劉三人,各攜眷口,赴貴德守御城池,由此形成“貴德三屯”(即王屯、周屯、劉屯)。

  地處黃河南岸巴吉西山、鐵巴拉南山腳下的上劉屯村,靠著臨近西久公路的優勢,外出務工成為村民除種植、養殖之外最主要的收入來源。河東鄉王屯村,全村572戶、2236人,是貴德縣人口最多的農業村。跟上劉屯村一樣,大多數村民依靠種植、養殖、務工掙錢養家,但不同于上劉屯村的是,王屯村在產業發展上更加多元。

  基于這樣的認識,我們不妨梳理一下兩村的發展特點。

  上劉屯村,2014年入選第三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最近這幾年,提升村容村貌、完善基礎設施、修建村史館……傳統古村落所特有的歷史風貌與文化底蘊為它注入了新的發展動力。在這種變化中,一些村民敏銳地捕捉到發展的契機,農家樂、民宿、露營地、土特產銷售如雨后春筍般悄然出現。

  該如何概括村民思想上的轉變?村民秦瓊的嘗試很有代表性。

  今年31歲的秦瓊是一名退役軍人。前些年一直在外務工。看到省上想要打造“國際生態旅游目的地”的新聞,想到家鄉大力實施鄉村振興發展戰略的實際情況,他覺得鄉村旅游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巧合的是,秦瓊的這種想法,跟父親秦學元不謀而合。于是,他便回村張羅著在老家建起“老家印象”民宿。俗話說上陣父子兵。秦瓊年輕、腦子活,又有相關從業經驗,對顧客需求、線上推廣頗為擅長;退休后的秦學元懂歷史、有閱歷,對于老家心里始終有著一份情懷,這讓他在民宿細節打造上多了幾分鄉愁。通過抖音、美團等平臺的推廣,如今,“老家印象”逐漸在當地嶄露頭角。

  產業振興是實現傳統村落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的關鍵。這段創業故事,可以看成上劉屯村依靠傳統古村落的魅力試水鄉村旅游的一個縮影。生活在上劉屯村的村民是傳統村落保護與開發的重要參與者和直接受益者。振興發展傳統村落里的特色產業,就會吸引像秦瓊一樣的年輕人回村發展;而他們發展得越好,傳統村落的造血功能就越強,這樣的正向循環才能讓傳統村落真正“富起來”。

  跟僅靠西久公路、在鄉村旅游上探索前行的上劉屯村相比,王屯村的發展道路少了幾分傳統村落的痕跡。一方面,股份經濟合作社流轉了80公頃土地,種植青稞、玉米;另一方面,組建的農機服務隊為當地農民提供托管服務。值得一提的是,2023年招商引資進來的貢菜加工廠,不僅每年給村里分紅,還解決了村上30多人的就業問題。

  即便是完全不同的發展路子,王屯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畢生龍也認為,在產業發展的過程中,人才是關鍵。鄉村廣闊的天地,需要更多人、更多想法。以他個人為例,高中畢業后,輾轉各地務工。聽說家鄉發展緩慢、村集體經濟在全縣122個村里排在末尾,2017年,畢生龍選擇回到家鄉。正如前文所羅列的那樣,依靠種植、養殖、外出務工、農機服務、農副產品加工等方式,不僅村民的收入渠道更加多元,村集體經濟也一路發展至全縣甚至全州前列。

  對于未來的發展,畢生龍希望能從傳統破題。正如他說的那樣,其他兩個村子都已經入選中國傳統村落名錄,倘若王屯也能入選,那村上的古宅、古建筑便能得到更好的保護。

  梳理至此不難發現,無論是已經入選中國傳統村落名錄、正在推動傳統村落保護與發展的道路上不斷探索的上劉屯村,還是期待入選中國傳統村落名錄、正依靠多元的產業形式促進村莊發展的王屯村,目的都是鄉村振興。

  目前,青海有183個村入選中國傳統村落名錄,數量位居西北首位,青海省黃南藏族自治州、海東市循化撒拉族自治縣、玉樹藏族自治州稱多縣、果洛藏族自治州班瑪縣入選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利用示范州、縣。

  從文化鑄魂到產業富民,這些傳統村落保護利用都在探索一條傳統與現代交融的鄉村振興之路。希望每一座傳統村落都能成為展示“大美青海”歷史文化的名片,每一縷鄉愁都能化作推動鄉村振興的精神力量,每一個有鄉土情懷的人都能在農村的廣闊天地施展才華,真正實現“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城鄉發展新格局。

  (來源:青海日報)

推薦閱讀
省委常委會召開會議 吳曉軍主持
羅東川在西寧市調研重點企業運行情況
`2025“第一縷陽光”全球同拍中國年在青海啟動
青海省30名藥品安全社會監督員受聘上崗
援青先進集體、先進個人擬表彰對象名單的公示
青海新聞網有限公司公開招聘工作人員筆試公告
第二屆高原康養論壇在青海海東市開幕
青海西寧市開發區多個綠算項目年內運營
24H熱點
【活力中國調研行】留住鄉愁的“根”,發出時...
青海380余種精品圖書亮相全國書博會
青海農畜產品電商零售額半年突破7億元
稅收數據顯示 青海“兩新”政策落地成效顯著
青海省規范兒童福利業務檔案管理工作
【第十九屆西寧FIRST青年電影展】西寧變身“電影客...
【第十九屆西寧FIRST青年電影展】聽!來自FIRST影...
夏日清涼夜市火爆美食誘人——避暑度假到西寧系列...
西寧市智慧城市大會召開
青海省勞務品牌達49個 年均帶動就業40萬人次
熱點圖片
澳門青少年:我和青海有個約定
澳門青少年:我和青...
江源玉樹,馬背上的歡騰
江源玉樹,馬背上的歡騰
【活力中國調研行】老秦創業 古村煥新
【活力中國調研行】...
【活力中國調研行】花兒溝里故事多
【活力中國調研行】...
夏日清涼夜市火爆美食誘人——避暑度假到西寧系列報道之七
夏日清涼夜市火爆美...
周日,西寧雪豹隊遠征青海海南州
周日,西寧雪豹隊遠...
鋼槍鑄硬骨 鋤頭耕民心——記“兵支書”季鵬扎根蘇家河灣村的振興之路
鋼槍鑄硬骨 鋤頭耕民...
外地游客夸贊西寧FIRST青年電影展
外地游客夸贊西寧FIR...
關于我們 | 法律顧問 | 廣告服務 | 聯系方式
青海省互聯網新聞中心主辦  版權所有:青海新聞網
未經青海新聞網書面特別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
E-mail:webmaster@qhnews.com 青海新聞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63120170001 青ICP備19000163號 青公網安備 63010302000199號
 
img

【活力中國調研行】留住鄉愁的“根”,發出時代的“芽”

青海日報
2025-07-27 07:05
青海門戶 主流媒體
長按識別二維碼查看全文
img
青海門戶 主流媒體
img

【活力中國調研行】留住鄉愁的“根”,發出時代的“芽”

青海日報
2025-07-27 07:05
青海門戶 主流媒體
長按識別圖中二維碼或發送給朋友、保存圖片

【活力中國調研行】留住鄉愁的“根”,發出時代的“芽”

  • 2025-07-27 07:05:28
  • 來源:青海日報

  青海新聞網·江源新聞客戶端訊 同樣是有著深厚歷史底蘊的村子,在鄉村振興的浪潮中,卻探索出不同發展路徑。這是記者在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貴德縣河西鎮上劉屯村和河東鄉王屯村采訪后最大的感受。

  相傳明朝時期,貴德城建成后,于甘肅河州撥民四十八戶來貴德開墾守城,自耕自食,又撥世襲百戶王、周、劉三人,各攜眷口,赴貴德守御城池,由此形成“貴德三屯”(即王屯、周屯、劉屯)。

  地處黃河南岸巴吉西山、鐵巴拉南山腳下的上劉屯村,靠著臨近西久公路的優勢,外出務工成為村民除種植、養殖之外最主要的收入來源。河東鄉王屯村,全村572戶、2236人,是貴德縣人口最多的農業村。跟上劉屯村一樣,大多數村民依靠種植、養殖、務工掙錢養家,但不同于上劉屯村的是,王屯村在產業發展上更加多元。

  基于這樣的認識,我們不妨梳理一下兩村的發展特點。

  上劉屯村,2014年入選第三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最近這幾年,提升村容村貌、完善基礎設施、修建村史館……傳統古村落所特有的歷史風貌與文化底蘊為它注入了新的發展動力。在這種變化中,一些村民敏銳地捕捉到發展的契機,農家樂、民宿、露營地、土特產銷售如雨后春筍般悄然出現。

  該如何概括村民思想上的轉變?村民秦瓊的嘗試很有代表性。

  今年31歲的秦瓊是一名退役軍人。前些年一直在外務工。看到省上想要打造“國際生態旅游目的地”的新聞,想到家鄉大力實施鄉村振興發展戰略的實際情況,他覺得鄉村旅游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巧合的是,秦瓊的這種想法,跟父親秦學元不謀而合。于是,他便回村張羅著在老家建起“老家印象”民宿。俗話說上陣父子兵。秦瓊年輕、腦子活,又有相關從業經驗,對顧客需求、線上推廣頗為擅長;退休后的秦學元懂歷史、有閱歷,對于老家心里始終有著一份情懷,這讓他在民宿細節打造上多了幾分鄉愁。通過抖音、美團等平臺的推廣,如今,“老家印象”逐漸在當地嶄露頭角。

  產業振興是實現傳統村落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的關鍵。這段創業故事,可以看成上劉屯村依靠傳統古村落的魅力試水鄉村旅游的一個縮影。生活在上劉屯村的村民是傳統村落保護與開發的重要參與者和直接受益者。振興發展傳統村落里的特色產業,就會吸引像秦瓊一樣的年輕人回村發展;而他們發展得越好,傳統村落的造血功能就越強,這樣的正向循環才能讓傳統村落真正“富起來”。

  跟僅靠西久公路、在鄉村旅游上探索前行的上劉屯村相比,王屯村的發展道路少了幾分傳統村落的痕跡。一方面,股份經濟合作社流轉了80公頃土地,種植青稞、玉米;另一方面,組建的農機服務隊為當地農民提供托管服務。值得一提的是,2023年招商引資進來的貢菜加工廠,不僅每年給村里分紅,還解決了村上30多人的就業問題。

  即便是完全不同的發展路子,王屯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畢生龍也認為,在產業發展的過程中,人才是關鍵。鄉村廣闊的天地,需要更多人、更多想法。以他個人為例,高中畢業后,輾轉各地務工。聽說家鄉發展緩慢、村集體經濟在全縣122個村里排在末尾,2017年,畢生龍選擇回到家鄉。正如前文所羅列的那樣,依靠種植、養殖、外出務工、農機服務、農副產品加工等方式,不僅村民的收入渠道更加多元,村集體經濟也一路發展至全縣甚至全州前列。

  對于未來的發展,畢生龍希望能從傳統破題。正如他說的那樣,其他兩個村子都已經入選中國傳統村落名錄,倘若王屯也能入選,那村上的古宅、古建筑便能得到更好的保護。

  梳理至此不難發現,無論是已經入選中國傳統村落名錄、正在推動傳統村落保護與發展的道路上不斷探索的上劉屯村,還是期待入選中國傳統村落名錄、正依靠多元的產業形式促進村莊發展的王屯村,目的都是鄉村振興。

  目前,青海有183個村入選中國傳統村落名錄,數量位居西北首位,青海省黃南藏族自治州、海東市循化撒拉族自治縣、玉樹藏族自治州稱多縣、果洛藏族自治州班瑪縣入選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利用示范州、縣。

  從文化鑄魂到產業富民,這些傳統村落保護利用都在探索一條傳統與現代交融的鄉村振興之路。希望每一座傳統村落都能成為展示“大美青海”歷史文化的名片,每一縷鄉愁都能化作推動鄉村振興的精神力量,每一個有鄉土情懷的人都能在農村的廣闊天地施展才華,真正實現“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城鄉發展新格局。

  (來源:青海日報)

作者 咸文靜
編輯:趙生欣
青海新聞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