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聞網·江源新聞客戶端訊 “基層審判不止于結案,更要實質性化解矛盾。大局意識是關鍵,不僅要裁判案件,更要實質性解決糾紛。”青海省高級人民法院行政庭審判員、一級法官孔菲的這句話,道出了她對司法工作的深刻理解。
在審判經驗的積淀中,孔菲以“存天理、釋法理、曉情理”的初心,將案件辦理從“1”延伸至“1+”,為司法實踐注入溫度、廣度與力度。
在一起不當得利糾紛中,兩姐妹因母親工亡補助金起訴原單位。孔菲卻從企業反饋中敏銳發現癥結——死者年邁的母親尚未參與協商,親情隔閡才是矛盾根源。恰逢清明節,她追加老人為共同原告,以已故親人的牽掛為切入點耐心調解,最終促成祖孫三人達成分配共識。這場調解,不僅化解了糾紛,更修復了瀕臨破裂的親情。
這是2024年,孔菲作為青海省高級人民法院巡回審判庭成員支援西寧市城北區人民法院時審結的案件。作為第一批流動審判庭支援辦案法官,2024年4月9日至2025年4月,在城北法院辦案期間,孔菲審結的案件,近半數以調解或當事人撤訴方式結案。
“基層的案件大多與群眾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通過案件審理,我進一步了解社情民意,對如何通過具體的工作,讓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有了更直觀的感受和更理性的思考。”在孔菲看來,裁判文書是“法理”的載體,而調解室里的促膝長談、田間地頭的實地走訪,才是“情理”的延伸。
“群眾要的是解決問題,而非程序空轉。”孔菲不僅這么說,更是運用到了實踐中。在一起多年未決的拆遷補償糾紛中,當事人陷入民事與行政訴訟的循環。孔菲沒有止步于“按程序審理”,而是抽絲剝繭梳理案件脈絡,提出兼顧各方利益的解決方案,最終促成和解,打破了“程序空轉”的僵局。
在審理某棚戶區改造群體性訴訟時,孔菲深知案件背后是群眾的切身利益與重大公共利益的平衡。多次走訪、反復協調、啟動府院聯動機制……她用耐心消除隔閡,用智慧凝聚共識,最終僅兩名原告選擇繼續訴訟,實現了“雙贏多贏共贏”。
“辦好案件只是‘1’,更要在‘1’后面加些什么。”孔菲的“1+”,是對法治建設的長遠思考。針對行政執法規范、行政爭議源頭化解等問題,她參與起草《關于監督和支持行政機關依法行政 進一步推進法治政府建設的建議》及調研報告。
面對當事人送禮說情,孔菲始終嚴詞拒絕,堅守“只認法理不認人情”的底線;要求家人“不收禮、不赴宴、不打聽案情”,以清正家風涵養司法正氣。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主題,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成長在這樣一個偉大的時代,我沒有理由不全身心投入工作、回報社會、回報人民。”孔菲以法律為劍斬斷不公,以仁愛為盾守護弱者,以創新為燈照亮前路。她是法治星空中一顆明亮的星,更是無數司法工作者用初心守護公平正義的生動縮影。
(來源:西海都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