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國內 時評 黨建 省情 文化 法治 原創 視頻 省委文件 新聞 政務 旅游 生態 體育 專題 圖片 融媒   青海省人民政府網  藏文網
 
站內檢索   
您當前的位置 : 青海新聞網青海新聞
【山海同心 筑夢青海】雙向賦能,打造“帶不走”的振興力量
——援青工作巡禮之三
來源:青海日報
作者:王 臻
發布時間:2025-07-12 07:17:51
編輯:何繼紅

  青海新聞網·江源新聞客戶端訊 高原冷涼蔬菜端上江蘇人家的餐桌;“天津牌”甜瓜種在青海的土地上;江南“杭白菊”在高原成功綻放;光伏、太陽能、綠電、電力儲能、大數據等多個領域與省外大型企業達成合作意向或協議……當青海高原上“遍地開花”的特色產業印上“援青”印記時,我們不難看到,這場跨越上千公里的深情奔赴,既是謀求發展的堅定決心,更是為民造福的赤誠初心。

  產業援青是謀長遠之策。援青六省市聚焦青海產業“四地”建設,立足青海特色、聚焦產業提質增效,發揮政策和資源雙重優勢,積極打造內外發展雙動能,與時俱進完善、創新援助模式,實現從“輸血式”幫扶到“造血式”發展、從單一項目支持到全產業鏈培育的轉變,推動青海高原實現產業興青、產業富民,探索出一條產業援青帶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路徑。

產業援青·烏蘭茶卡天空壹號。浙江省援青指揮部供圖

  精準“引進來”:招商引資凝“合力”

  水能、太陽能、風能資源,是青海這片神奇土地孕育的豐富寶藏。過去藏在深山人未識,如今靠著援青省市的精準招商和光伏企業的落地生根,這里的無限“綠能”正澎湃涌動。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柴達木盆地的戈壁灘上,大片光伏板矗立,高聳的光伏吸熱塔點亮城市,碩大的風力發電機組星羅棋布,成為廣闊土地上的一道風景線。在海西州新能源產業布局項目中,浙江企業的身影隨處可見。

  立足青海豐富的清潔能源與綠色算力資源,浙江省援青指揮部創新推出“四張清單”(浙江零碳產業企業、新能源新材料企業、綠色算力企業清單及海西招商引資政策清單)和“一個目錄”(100家浙江重點企業招引目錄),實施精準招商。通過浙江援青牽線,海西州成功引進風力設備制造項目2個、光伏光熱及風力發電項目7個,協議金額348億元,顯著提升了當地清潔能源產業規模。

  產業援青重在精準發力。海西州新能源的發展,深深烙著浙江援青的印記,更是其為青海打造國家清潔能源產業高地注入發展動能的生動縮影。

  把單向“輸血”模式變為雙向資源共享、協同發展,通過點對點招商引資,才能更精準地搭建“所需”和“所能”之間的橋梁。江蘇援青團隊引進無錫超算中心、亞太科技、萬界算力、羲源獨立儲能等項目落戶青海,吸引80余家企業扎根,共建27個產業園區,為青海加快推進鄉村振興、實現高質量發展注入“江蘇動能”,也為江蘇民營企業拓展了發展新藍海。

  無獨有偶,今年青洽會上舉辦的2025“江蘇名企青海行”暨蘇青產業投資洽談會,7個涉及農牧、新能源、智算等領域的項目順利簽約,為蘇青產業協作再添新可能。

  招商引資是賦能當地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源頭活水”,也是援青省市推進青海產業發展的重要手段。我們在北京舉辦青海省綠色算力產業推介會,在江蘇南京舉辦青海省綠色算力招商引資推介會,在進博會期間專題推介全省投資環境和重點產業,多維度擴大“朋友圈”、拓展合作面;借津洽會、貿服會、數貿會、青洽會等會展平臺,援受雙方不斷加強溝通交流,深化對接合作。

  2024年,青海與援青省市簽訂的招商引資項目投資額達908億元,一批涉及鹽湖資源綜合利用、新能源、新材料、綠色算力等重點領域的項目相繼落地實施,成為全省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動能。

天津市援建澤庫縣現代農業產業園。趙延萍 攝

  產業向“陽”,鋪就鄉村振興路

  在海北藏族自治州門源回族自治縣冷水魚苗繁育基地,山東省第五批援青干部、門源縣委副書記孟慶澄正在查看新投放魚苗的長勢。“魚苗在門源孵化,通過陸海聯運長途運輸到渤海灣,投入深海網箱進行成魚養殖。這樣養出的三文魚品質更高、附加值更好,能帶來更大經濟效益。”孟慶澄說。

  從傳統養殖導致冷水魚品種單一、技術落后,到如今依托山東省技術支撐和資金援助,形成育苗、養殖、加工、銷售一體的全產業鏈條——在一批批山東援青干部人才的接續努力下,門源縣建成了西北地區最大的冷水魚魚苗繁育基地。

  目前,該基地承擔著青海省龍羊峽等沿黃27家網箱養殖企業和4家養殖企業85%的魚苗供應,年均銷售魚苗320萬尾,帶動當地群眾月均增收5000元。通過“門源孵化、山東養殖”的“陸海接力養殖”模式,實現了魯青兩地合作共贏。

  當門源縣冷水魚苗繁育基地的育苗茁壯成長時,200多公里外的黃南藏族自治州尖扎縣德吉村,旅游業正迎來一年一度的暑期旺季。

  這個曾經“一方水土養不活一方人”的貧困村,如今藏式民居錯落有致,人工沙灘、花海、游船碼頭等旅游設施一應俱全,成了炙手可熱的網紅打卡地。靠著文旅產業發展,村民擺脫了外出務工的困境,在家鄉找到穩定工作,有了一定收入。

  村莊的振興蛻變,是天津援青工作的縮影。2024年以來,天津援青指揮部重點發力產業和弦、民生和美、三交和融、人才和聲、醫教和衷五個方面,促進民族和諧團結,一步一個腳印實現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接續鄉村振興的嬗變。

  堅持把助力產業發展作為提升當地內生動力的“龍頭”,大力實施“造血”工程,不斷增強發展動能——各援青省市始終以產業賦能為重點,在產業援青上下足功夫:

  為改善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烏蘭縣農作物種植品類單一的局面,浙江援青烏蘭工作組緊扣鄉村振興核心任務,以“浙豌”品種培育為支點,構建起“科技賦能+全鏈幫扶”的產業援建新模式;

  北京市立足玉樹藏族自治州資源稟賦,發展農牧業和文旅產業,引進首農、首旅等企業,做大“玉樹牦牛”品牌,帶動超1.5萬人就業,輻射3萬余人增收,100余種特色產品進入北京市場;

  寧波援青圍繞野血牦牛產業鏈,大力發展天峻牦牛規模化養殖、牦牛肉標準化生產及牦牛奶市場化推廣,努力把天峻牦牛產業打造成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的“金名片”;

  ……

  精準聚焦受援地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發揮援青各省市在產業培育、市場拓展等領域的優勢,瞄準富民惠民產業實干攻堅。三年來,一批批產業新亮點培育壯大、向“陽”生長,產業援青結出累累碩果。

  找準農牧業“特”,綠色賦能雙向發展

  三十年前,果洛藏族自治州牦牛肉還只是高原牧民鍋灶里的尋常美味,鮮少走出雪山草甸;如今,這片土地孕育的牦牛已入選“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保護產品”,緊實鮮香的肉質征服了北京、廣州、上海等省外城市居民的味蕾。

  在上海援青隊伍的支援下,果洛州牦牛產業已從傳統畜牧方式轉向全產業鏈發展。如何進一步發揮當地農牧業資源特色,成為第五批上海援青團隊的重要任務。

  2024年6月,果洛州瑪多和瑪沁兩縣的11名牦牛絨工匠分批到上海沙涓氆氌研發中心工坊參觀學習,從組裝、穿經、繞線到操作氆氌紡織機器,開啟牦牛絨創新之路。不同于傳統編織,新技術能讓粗糙厚硬的牦牛絨變得如羊絨般柔軟,賦予其高商品價值。同年,位于瑪沁縣久美家園的“滬沁怡”氆氌手工編織坊正式揭牌。這座以牦牛絨為原料的手工坊,采用統一下訂單、統一提供原材料的方式,不僅為小區居民提供了家門口的就業創業機會,更為果洛州牦牛全產業鏈發展增添助力。

  “通過技術改良和培訓,當地牧民能按標準細心篩選牦牛絨,進入沙涓的‘制造旅程’,成為引領時尚的藝術品。這樣一來,牦牛絨附加值大幅提升,采收利潤直接回饋牧民,讓他們在家門口實現就業。”“滬沁怡”氆氌手工編織坊是上海沙涓時裝科技有限公司在涉藏地區的第五個紡織工坊,負責人郭秀玲介紹,首批簽訂的5萬元訂單,平攤到現有織工手中,每人收益超5000元。

  產業援青的關鍵,在于抓住“特色”二字做足文章。在牦牛肉不斷走出省門、走向省外市場的同時,牦牛絨產業的起步為青海輕工業發展提供了經驗,也彰顯了產業援青對特色資源的深度挖掘。

  找準農牧業“特”,援青省市通過引入先進加工技術與管理經驗,推動青海農產品從初級加工向精深加工轉變。一大批“青字號”品牌走出高原、走向全國,帶動農牧民增收致富,實現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雙贏。

  據了解,2024年,援青資金支持特色農牧業設施建設、產品培育、技術創新、品牌打造、銷路拓展等,助力產業提質增效和農牧民增收。各受援地在支援省市增設青海農特產品展銷直營店38家,全年消費幫扶金額突破6.2億元。

  從優勢產業生機勃勃到新興產業活力滿滿,堅持雙向賦能,方能打造“帶不走”的振興力量。三年一段征程,援青六省市的大力投入悄然改變著這片土地。伴隨青海草原一年又一年牧草返綠,產業援青的接力棒將繼續傳遞……

  (來源:青海日報)

推薦閱讀
省委常委會召開會議 吳曉軍主持
羅東川赴大通縣督導調研
`2025“第一縷陽光”全球同拍中國年在青海啟動
青海省30名藥品安全社會監督員受聘上崗
青海新聞網有限公司公開招聘工作人員筆試公告
青海新聞網有限公司面向社會公開招聘工作人員
湟源:清潔取暖節能改造項目啟動
共和:打通醫療惠民“最后一公里”
24H熱點
【山海同心 筑夢青海】雙向賦能,打造“帶不走...
【鍥而不舍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一件事一次辦...
山東省黨政代表團來青考察 吳曉軍羅東川與林武座談
擦亮文旅名片 共繪文化新篇——“西海2261·河湟文...
沉浸式旅游音樂劇《在那遙遠的地方》正式首演
“村歌嘹亮 唱響青海”——2025青海省首屆村歌大賽...
青海省西寧市:“天空藍”成城市“底色”
青海省?西寧市:以綠電為基 算力產業加速崛起
青海?省西寧市:接待游客1245.19萬人次
青海省西寧市:數據標注產業從雛形邁向規模
熱點圖片
青海西寧市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進群團”工作別開生面
青海西寧市鑄牢中華...
7月只有25.3℃,西寧邀您來避暑——避暑度假到西寧系列報道之一
7月只有25.3℃,西寧...
環青賽第五賽段 大冬樹山競速度 魚鳥天堂決勝負
環青賽第五賽段 大冬...
老舊小區“智能”改造 居民生活幸福升級
老舊小區“智能”改...
環比增長80% 青海避暑游為何頻頻上熱門——“青海暑期旅游觀察”系列報道之一
環比增長80% 青海避...
90后“女掌門”的鄉土征程
90后“女掌門”的鄉...
魚鳥天堂,繪就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畫卷
魚鳥天堂,繪就人與...
糾紛旋渦中的“定盤星”——記西寧市城西區信訪事項調委會主任、城西區醫療糾紛調委會主任廖玉華
糾紛旋渦中的“定盤...
關于我們 | 法律顧問 | 廣告服務 | 聯系方式
青海省互聯網新聞中心主辦  版權所有:青海新聞網
未經青海新聞網書面特別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
E-mail:webmaster@qhnews.com 青海新聞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63120170001 青ICP備19000163號 青公網安備 63010302000199號
 
img

【山海同心 筑夢青海】雙向賦能,打造“帶不走”的振興力量
——援青工作巡禮之三

青海日報
2025-07-12 07:17
青海門戶 主流媒體
長按識別二維碼查看全文
img
青海門戶 主流媒體
img

【山海同心 筑夢青海】雙向賦能,打造“帶不走”的振興力量
——援青工作巡禮之三

青海日報
2025-07-12 07:17
青海門戶 主流媒體
長按識別圖中二維碼或發送給朋友、保存圖片

【山海同心 筑夢青海】雙向賦能,打造“帶不走”的振興力量
——援青工作巡禮之三

  • 2025-07-12 07:17:51
  • 來源:青海日報

  青海新聞網·江源新聞客戶端訊 高原冷涼蔬菜端上江蘇人家的餐桌;“天津牌”甜瓜種在青海的土地上;江南“杭白菊”在高原成功綻放;光伏、太陽能、綠電、電力儲能、大數據等多個領域與省外大型企業達成合作意向或協議……當青海高原上“遍地開花”的特色產業印上“援青”印記時,我們不難看到,這場跨越上千公里的深情奔赴,既是謀求發展的堅定決心,更是為民造福的赤誠初心。

  產業援青是謀長遠之策。援青六省市聚焦青海產業“四地”建設,立足青海特色、聚焦產業提質增效,發揮政策和資源雙重優勢,積極打造內外發展雙動能,與時俱進完善、創新援助模式,實現從“輸血式”幫扶到“造血式”發展、從單一項目支持到全產業鏈培育的轉變,推動青海高原實現產業興青、產業富民,探索出一條產業援青帶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路徑。

產業援青·烏蘭茶卡天空壹號。浙江省援青指揮部供圖

  精準“引進來”:招商引資凝“合力”

  水能、太陽能、風能資源,是青海這片神奇土地孕育的豐富寶藏。過去藏在深山人未識,如今靠著援青省市的精準招商和光伏企業的落地生根,這里的無限“綠能”正澎湃涌動。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柴達木盆地的戈壁灘上,大片光伏板矗立,高聳的光伏吸熱塔點亮城市,碩大的風力發電機組星羅棋布,成為廣闊土地上的一道風景線。在海西州新能源產業布局項目中,浙江企業的身影隨處可見。

  立足青海豐富的清潔能源與綠色算力資源,浙江省援青指揮部創新推出“四張清單”(浙江零碳產業企業、新能源新材料企業、綠色算力企業清單及海西招商引資政策清單)和“一個目錄”(100家浙江重點企業招引目錄),實施精準招商。通過浙江援青牽線,海西州成功引進風力設備制造項目2個、光伏光熱及風力發電項目7個,協議金額348億元,顯著提升了當地清潔能源產業規模。

  產業援青重在精準發力。海西州新能源的發展,深深烙著浙江援青的印記,更是其為青海打造國家清潔能源產業高地注入發展動能的生動縮影。

  把單向“輸血”模式變為雙向資源共享、協同發展,通過點對點招商引資,才能更精準地搭建“所需”和“所能”之間的橋梁。江蘇援青團隊引進無錫超算中心、亞太科技、萬界算力、羲源獨立儲能等項目落戶青海,吸引80余家企業扎根,共建27個產業園區,為青海加快推進鄉村振興、實現高質量發展注入“江蘇動能”,也為江蘇民營企業拓展了發展新藍海。

  無獨有偶,今年青洽會上舉辦的2025“江蘇名企青海行”暨蘇青產業投資洽談會,7個涉及農牧、新能源、智算等領域的項目順利簽約,為蘇青產業協作再添新可能。

  招商引資是賦能當地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源頭活水”,也是援青省市推進青海產業發展的重要手段。我們在北京舉辦青海省綠色算力產業推介會,在江蘇南京舉辦青海省綠色算力招商引資推介會,在進博會期間專題推介全省投資環境和重點產業,多維度擴大“朋友圈”、拓展合作面;借津洽會、貿服會、數貿會、青洽會等會展平臺,援受雙方不斷加強溝通交流,深化對接合作。

  2024年,青海與援青省市簽訂的招商引資項目投資額達908億元,一批涉及鹽湖資源綜合利用、新能源、新材料、綠色算力等重點領域的項目相繼落地實施,成為全省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動能。

天津市援建澤庫縣現代農業產業園。趙延萍 攝

  產業向“陽”,鋪就鄉村振興路

  在海北藏族自治州門源回族自治縣冷水魚苗繁育基地,山東省第五批援青干部、門源縣委副書記孟慶澄正在查看新投放魚苗的長勢。“魚苗在門源孵化,通過陸海聯運長途運輸到渤海灣,投入深海網箱進行成魚養殖。這樣養出的三文魚品質更高、附加值更好,能帶來更大經濟效益。”孟慶澄說。

  從傳統養殖導致冷水魚品種單一、技術落后,到如今依托山東省技術支撐和資金援助,形成育苗、養殖、加工、銷售一體的全產業鏈條——在一批批山東援青干部人才的接續努力下,門源縣建成了西北地區最大的冷水魚魚苗繁育基地。

  目前,該基地承擔著青海省龍羊峽等沿黃27家網箱養殖企業和4家養殖企業85%的魚苗供應,年均銷售魚苗320萬尾,帶動當地群眾月均增收5000元。通過“門源孵化、山東養殖”的“陸海接力養殖”模式,實現了魯青兩地合作共贏。

  當門源縣冷水魚苗繁育基地的育苗茁壯成長時,200多公里外的黃南藏族自治州尖扎縣德吉村,旅游業正迎來一年一度的暑期旺季。

  這個曾經“一方水土養不活一方人”的貧困村,如今藏式民居錯落有致,人工沙灘、花海、游船碼頭等旅游設施一應俱全,成了炙手可熱的網紅打卡地。靠著文旅產業發展,村民擺脫了外出務工的困境,在家鄉找到穩定工作,有了一定收入。

  村莊的振興蛻變,是天津援青工作的縮影。2024年以來,天津援青指揮部重點發力產業和弦、民生和美、三交和融、人才和聲、醫教和衷五個方面,促進民族和諧團結,一步一個腳印實現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接續鄉村振興的嬗變。

  堅持把助力產業發展作為提升當地內生動力的“龍頭”,大力實施“造血”工程,不斷增強發展動能——各援青省市始終以產業賦能為重點,在產業援青上下足功夫:

  為改善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烏蘭縣農作物種植品類單一的局面,浙江援青烏蘭工作組緊扣鄉村振興核心任務,以“浙豌”品種培育為支點,構建起“科技賦能+全鏈幫扶”的產業援建新模式;

  北京市立足玉樹藏族自治州資源稟賦,發展農牧業和文旅產業,引進首農、首旅等企業,做大“玉樹牦牛”品牌,帶動超1.5萬人就業,輻射3萬余人增收,100余種特色產品進入北京市場;

  寧波援青圍繞野血牦牛產業鏈,大力發展天峻牦牛規模化養殖、牦牛肉標準化生產及牦牛奶市場化推廣,努力把天峻牦牛產業打造成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的“金名片”;

  ……

  精準聚焦受援地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發揮援青各省市在產業培育、市場拓展等領域的優勢,瞄準富民惠民產業實干攻堅。三年來,一批批產業新亮點培育壯大、向“陽”生長,產業援青結出累累碩果。

  找準農牧業“特”,綠色賦能雙向發展

  三十年前,果洛藏族自治州牦牛肉還只是高原牧民鍋灶里的尋常美味,鮮少走出雪山草甸;如今,這片土地孕育的牦牛已入選“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保護產品”,緊實鮮香的肉質征服了北京、廣州、上海等省外城市居民的味蕾。

  在上海援青隊伍的支援下,果洛州牦牛產業已從傳統畜牧方式轉向全產業鏈發展。如何進一步發揮當地農牧業資源特色,成為第五批上海援青團隊的重要任務。

  2024年6月,果洛州瑪多和瑪沁兩縣的11名牦牛絨工匠分批到上海沙涓氆氌研發中心工坊參觀學習,從組裝、穿經、繞線到操作氆氌紡織機器,開啟牦牛絨創新之路。不同于傳統編織,新技術能讓粗糙厚硬的牦牛絨變得如羊絨般柔軟,賦予其高商品價值。同年,位于瑪沁縣久美家園的“滬沁怡”氆氌手工編織坊正式揭牌。這座以牦牛絨為原料的手工坊,采用統一下訂單、統一提供原材料的方式,不僅為小區居民提供了家門口的就業創業機會,更為果洛州牦牛全產業鏈發展增添助力。

  “通過技術改良和培訓,當地牧民能按標準細心篩選牦牛絨,進入沙涓的‘制造旅程’,成為引領時尚的藝術品。這樣一來,牦牛絨附加值大幅提升,采收利潤直接回饋牧民,讓他們在家門口實現就業。”“滬沁怡”氆氌手工編織坊是上海沙涓時裝科技有限公司在涉藏地區的第五個紡織工坊,負責人郭秀玲介紹,首批簽訂的5萬元訂單,平攤到現有織工手中,每人收益超5000元。

  產業援青的關鍵,在于抓住“特色”二字做足文章。在牦牛肉不斷走出省門、走向省外市場的同時,牦牛絨產業的起步為青海輕工業發展提供了經驗,也彰顯了產業援青對特色資源的深度挖掘。

  找準農牧業“特”,援青省市通過引入先進加工技術與管理經驗,推動青海農產品從初級加工向精深加工轉變。一大批“青字號”品牌走出高原、走向全國,帶動農牧民增收致富,實現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雙贏。

  據了解,2024年,援青資金支持特色農牧業設施建設、產品培育、技術創新、品牌打造、銷路拓展等,助力產業提質增效和農牧民增收。各受援地在支援省市增設青海農特產品展銷直營店38家,全年消費幫扶金額突破6.2億元。

  從優勢產業生機勃勃到新興產業活力滿滿,堅持雙向賦能,方能打造“帶不走”的振興力量。三年一段征程,援青六省市的大力投入悄然改變著這片土地。伴隨青海草原一年又一年牧草返綠,產業援青的接力棒將繼續傳遞……

  (來源:青海日報)

作者 王 臻
編輯:何繼紅
青海新聞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