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坎布拉成功入選世界地質公園名錄,成為青海省繼昆侖山之后的第二個世界地質公園,也是青海第7個獲得“世界級”稱號的自然保護地?膊祭蔀槭澜绲刭|公園,不僅為青海增添了一張“國際名片”,更加凸顯了青海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成果,彰顯了中國對地球科學研究和地質遺跡保護的高度重視和責任擔當。
坎布拉地區的地質構造、沉積序列和地貌特征,系統保存了自三疊紀以來2.5億年間青藏高原東北緣地質演變的珍貴記錄。為解密高原隆升機制、重建古氣候環境提供了不可替代的實證材料。這種完整性和典型性,使其在全球地質學界具有不可替代的科研價值。同時,坎布拉地區屬高原大陸性氣候,季節性凍土發育,這種氣候條件導致巖石物理風化強烈,地表侵蝕速率較快,氣候變化可能導致該區域的生態退化。近年來,坎布拉景區的年游客量也在不斷增加,基礎設施建設需要不斷完善,致使改變了坎布拉的水文地質條件,還有人為刻劃破壞原始巖面等不文明行為也在某種程度上加劇了旅游步道周邊巖體風化加。恢苓叴迓滢r牧民的生產生活需求與保護要求存在沖突,傳統放牧活動影響植被恢復等問題也加劇了地質脆弱區的破壞。
坎布拉成功入選世界地質公園名錄啟示我們的,這不僅是生態文明建設、推進地質保護的成果,而是讓我們更加深刻意識到,我們站在了通向更高標準保護地質的起點,如何深入推進地質保護,讓這片自然遺產真正實現科學保護、合理利用和永續傳承,才是未來更重要的課題。因此,進一步深化地質保護,于青海而言,任重道遠。構建更科學、更長效的保護機制迫在眉睫。這就需要縱深推進主動治理這一現代地質保護理念落實落地,在科學研究的基礎上,通過生態修復、監測預警、社區共管等手段,實現地質遺跡的動態保護。構建“天空地一體化”監測網絡,利用衛星遙感、無人機巡查和地面傳感器,對關鍵地質點進行動態監測。
通過構建更加科學的保護體系,系統性補短板、精準化強弱項,讓坎布拉成為科學研究的高地、科普教育的陣地、生態旅游的勝地。在聯合高校和科研機構,補充科技支撐體系薄弱,保護技術適配性不足的短板上下功夫,通過開展青藏高原東北緣地質演化研究,為保護決策提供科學依據。此外,地質保護不應只是政府的責任,更需要社會力量的廣泛參與。應充分吸納當地藏族、回族等少數民族群眾參與保護工作,將傳統生態智慧與現代科學管理相結合。讓當地農牧民成為地質保護的參與者,探索社區共管模式,既為他們提供就業機會,又增強對該地區地質保護和生態環境的保護力量。
坎布拉世界地質公園的每一處巖石都是地質演化的見證者。保護好這些珍貴的地質遺跡,不僅是為了今天,更是為了未來。推進地質保護,于青海來說,應以使命在肩的擔當,探索科學創新的方法,持之以恒實干,真正實現“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讓這片地質瑰寶真正成為傳世遺產。
。▉碓矗呵嗪H請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