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8日,盡管天空稍顯陰沉,但在海西州體育中心的綠茵場上,來自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和玉樹藏族自治州的球迷熱情四溢,歡呼雀躍。當日下午,第二屆“大美青海·高原足球”超級聯賽海西賽區第四輪比賽正式打響,海西柴達木枸杞隊主場迎戰玉樹牦牛隊。
青海高原的夏日,生機勃勃。這片土地,正因第二屆“大美青海·高原足球”超級聯賽而沸騰。當“蘇超”火爆的余溫尚存,“青超”已攜高原長風呼嘯而至——小聯賽的蓬勃氣象,正書寫著中國足球的另一種可能。
“青超”的破土而出,首先是對地理宿命的華麗逆襲。青海平均海拔超3000米,氧氣稀薄、氣候嚴酷,傳統認知中難與職業足球結緣。然而高原的“劣勢”正被智慧轉化為特色:適度缺氧環境提升運動員耐受力,獨特地貌孕育剽悍球風。當球隊在高原上激情燃燒,那就是熱愛和情懷碰出的火花。
更深層的創新在于賽事氣質的重塑。與重金引援的職業聯賽不同,“青超”堅守“本土基因”——球員須有青海戶籍或本省青訓經歷。看似“畫地為牢”,實則激活了足球的毛細血管:校園青訓因此獲得實戰出口,牧民子弟有了職業通道,社區足球文化得以滋養。這種“造血式”發展,恰與某些聯賽“輸血依賴癥”形成鮮明對照。
“青超”的更大價值,在于為區域發展提供了文化支點。賽場上,蒙古族“搏克”摔跤元素融入啦啦隊表演,藏族傳統紋樣點綴球衣設計;看臺上,牦牛肉干與黑枸杞成為最受歡迎的助威零食。一場足球賽,實則是多民族文化展演的鮮活舞臺。更值得關注的是其經濟輻射力。賽事帶動海西州酒店入住率提升40%,玉樹賽區周邊民宿周末預訂爆滿。當“足球+文旅”的鏈條被打通,體育便成為撬動偏遠地區發展的金色支點。
當然,“青超”若求長遠,需破解三重挑戰。賽程安排需更科學,避免高原寒冷季節賽事;商業開發要創新,可探索“牦牛奶粉冠名牧場隊”等特色合作;青訓體系待完善,需建立與高校聯通的球員上升通道。正如青海省體育局局長所言:“我們要讓踢球的孩子看見未來。”
從江蘇到青海,民間足球聯賽的星火正成燎原之勢。“青超”的意義不止于綠茵場——它證明足球的活力可以綻放在任何熱愛它的土地。當枸杞紅與牦牛黑在高原陽光下交相輝映,我們看到的不僅是一項賽事的崛起,更是一種信念的張揚。真正的足球精神,從不由金元堆砌,而誕生于每個為夢想奔跑的腳印之中。
(來源:青海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