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聞網·江源新聞客戶端訊 走進青洽會國際生態旅游目的地展區,青海的“藍天白云”“綠水青山”吸引不少參觀者駐足,現場不僅呈現美麗的雪山圣湖、壯美草原,還有湟源排燈、河湟剪紙、河湟皮影等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活態展演,“文化之光”板塊中展示的《大河之源》《青春鑄劍221》等文創產業發展成效尤其矚目。
如今的青海,在生態保護和文化旅游資源開發利用方面成效如何?打造國際生態旅游目的地有哪些創新舉措?青海的“詩與遠方”有著怎樣的發展空間?就此,記者采訪了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廳產業發展處處長劉雪青。
“今年青洽會上呈現的不僅是大美青海的視覺盛宴,更是一整套生態保護與旅游發展協同共生的‘青海方案’。一批彰顯高原特色的生態景區、精品線路與風景道,成為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動注腳。”
劉雪青告訴記者,青海正確處理發展生態旅游和保護生態環境的關系,著力完善現代旅游業體系,生態旅游發展蹄疾步穩,國際生態旅游目的地建設提速提效。
以青海湖為例,青海建立旅游項目生態環境保護“準生證、出生證、健康證”“三證”機制,制定旅游景區生態容量測算方法,建立覆蓋所有A級旅游景區的生態環保紅線約束機制,推動生態環境保護和發展生態旅游互促共進、相得益彰;與文化和旅游部成立共同打造國際生態旅游目的地領導小組,聯合印發行動方案,出臺7項地方標準,優化推出8條文化生態旅游帶,著力構建“一芯一環多帶”生態旅游發展新格局。
“隨著青海生態旅游的國際傳播力、地域文化感召力、生態形象親和力與日俱增,大美青海成為更多人心中向往的‘詩和遠方’。2024年,全省累計接待游客5378.3萬人次、旅游總收入516.59億元,均同比增長20%以上。”劉雪青說。
如今,青海將創建青海湖示范區作為打造國際生態旅游目的地的破題之舉。
“青海湖各種鳥類超過60萬只,青海湖裸鯉恢復至12萬多噸,譜寫了一幅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壯美畫卷,我們將充分發揮青海湖‘王牌’景區的示范引領帶動作用,實現以點帶面、點面共進。”
劉雪青告訴記者,通過景區提檔升級、“一環”沿線建設、環湖觀景點基礎提升、旅游專用公路建設、生態停車場擴容等項目,青海湖旅游產品業態持續豐富,更多環湖群眾通過土地流轉、旅游務工、“牛馬業態”等端穩“旅游碗”,吃上“生態飯”,破解了發展生態旅游和保護生態環境的“最大難題”。
此外,青海將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通過創排文化精品劇目,將文化場館、非遺工坊、文保單位、革命遺址、考古基地等文化資源融入生態旅游精品線路等,讓“小文創”持續釋放出促進消費增長、推動文旅發展的“大能量”,讓青海以生態為筆、文化為墨,在世界文旅版圖上揮灑愈加奪目的光彩。
(來源:青海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