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海新聞網·江源新聞客戶端訊 6月3日,記者走訪玉樹藏族自治州稱多縣時發現,全域基礎設施的煥新景象正深刻改變著城鄉面貌。
曾經困擾當地發展的兩大痛點已實現根本性轉變:在城鎮區域,年久失修的主干道通過整體硬化工程,讓“晴天揚塵、雨季泥濘”成為歷史;在廣袤牧區,農村公路網建成投用,徹底打通了畜產品外運的“最后一公里”。
這一巨變得益于稱多縣實施的“雙網聯動”系統工程。如今,細曲河生態廊道成為居民休閑新地標,智慧化改造的市政管網實時監測著水流數據。基礎設施的迭代不僅帶來城鄉面貌的蝶變,更催生連鎖效應,這種以基建撬動發展的實踐,正在雪域高原書寫著鄉村振興的生動范本。
暢通城鄉“血脈”:從泥濘土路到產業致富路
“要想富,先修路”,這句樸實的話語在稱多近年的發展中得到了生動詮釋。
時間的指針回撥,2023年,稱多縣委、縣政府將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列為“頭號工程”,總投資1.3億元的稱文鎮查拉西路、行政路等8個道路提升建設工程全面竣工。項目涵蓋32條道路,總里程達19.2公里,徹底改變了以往“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窘境。
無論是晨曦初露的清早或是華燈初上的傍晚,如今的稱多街頭,寬闊平整的柏油路面延伸向遠方,清晰醒目的交通標線指引著方向,道路兩側綠樹成蔭、繁花點綴,人們或跳著鍋莊,或慢跑健身,享受著市政建設發展帶來的愜意,一條條“致富路”的建成,讓農牧民的錢袋子鼓了起來,鄉村振興的活力在高原上涌動。
背街小巷的改造更是讓農牧民群眾驚喜連連。“以前家門口的路坑坑洼洼,孩子上學總摔跤。現在路修好了,連路燈都裝上了,晚上出門再也不用摸黑了!”家住稱文鎮的牧民才讓多杰感慨道。
道路的升級不僅便利了群眾出行,更打通了城鄉資源流動的“最后一公里”。下莊片區的商戶扎西對此深有體會:“過去路不好,貨車進不來,我們的牛羊肉運不出去。現在路通了,商販直接上門收購,收入翻了一番!”
稱多縣始終把群眾出行難題放在首位,大力優化城鄉公路路網。總投資1.3億元的稱文鎮查拉西路、行政路等8個道路提升建設工程已圓滿完工。這8個工程涉及32條道路,總里程19.2公里。
曾經坑洼不平、塵土飛揚的道路,如今搖身一變,成為寬闊平坦的康莊大道。
重塑地下“經絡”:雨污分流破解陳年水困
把推進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有機結合起來,促進各類要素雙向流動,形成城鄉之間良性互動的新格局。這是稱多縣提升城市形象、提高群眾生活質量的重要民生工程,也是新時代美麗稱多縣高質量轉型發展課題中的應有之義。
在道路升級的同時,同步推進污水和雨水管網改造工程,總投資5875萬元的稱文鎮污水管網改造項目覆蓋17條道路、總里程25.7公里;下莊片區道路排水工程投資2176萬元,新建雨水管網8.64公里。這些工程徹底終結了“污水橫流、臭氣熏天”的歷史。
“以前夏天根本不敢開窗,污水順著路面流,味道刺鼻。現在管網修好了,街道干凈了,孩子們也能放心玩耍了!”稱文鎮居民卓瑪的喜悅之情溢于言表。改造后的管網系統實現了雨污分流,雨季來臨時,雨水迅速排入專用管道,街道再無積水困擾。
值得一提的是,面對高原氣候寒冷、工期緊張等挑戰,所有市政改造的施工團隊創新采用抗凍材料、優化工序銜接,確保所有項目實現“當年開工、當年竣工”的目標。
縣政府常務副縣長劉安青說:“市政建設為了什么?答案很簡單,就是執政為民、創建惠民,我們不僅要速度,更要質量。每一項工程都經過嚴格監督,確保群眾長期受益。”
在追求建設速度的同時,稱多縣始終將生態保護放在首位。道路綠化采用本地耐寒植物,管網工程減少地面開挖,最大限度保護高原脆弱的生態環境。要知道,在稱多縣財政緊缺的情況下,毅然決然拿出“真金白銀”充分保障市政建設,僅2024年,完成總投資7092萬元的稱文鎮污水管網改造工程管網鋪設和縣域垃圾中轉建設項目,使得稱多縣域管理更規范、秩序更井然。
生態筑基:綠色動能激活振興新引擎
暢行稱多,路之變與城之變正互為映照,從泥濘土路到康莊大道,從污水橫流到清爽街巷,稱多縣用實干與擔當書寫了高原民生改善的精彩答卷。
一條條道路、一根根管網,不僅是基礎設施的升級,更是黨和政府與群眾心連心的紐帶,鄉村振興的幸福路正越走越寬,越走越亮。
“江源玉樹·人文稱多”,通過市政建設,似乎每個人都觸摸到了“美好生活”應有的樣子:開窗有景,出門見綠,城鄉融合,情感共鳴。
縣域的“血脈”暢通無阻,群眾的生活環境實現了質的飛躍。打造國際生態旅游目的地,精心打造6條生態旅游精品線路,直本倉故居、拉布鄉蘭達倉古建筑、6個村家庭民宿、拉布特色小鎮項目相繼投入使用,全縣縣域接待游客累計18.56萬人次。
深入開展生活垃圾清理行動,日均出動垃圾轉運車輛25臺次以上,清運垃圾30噸以上,投入218萬元完成污水處理廠、醫療廢物暫存庫委托第三方規范運維工作,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內外兼修”成效顯著。
如今,稱多將目光聚焦功能完善,統籌推進污水管網更新改造,加快推進城區污水處理廠提標擴容,穩步推進生活垃圾收運處置體系化建設,讓群眾生活更美好。同時全力培育特色產業鎮、商貿流通型鎮、生態農牧業服務型鎮及文旅特色鎮,規劃打造一批高原和美鄉村樣板,展現“玉樹東大門”新形象。
清晰醒目的交通標線、道路兩側隨風搖曳的綠植呼應,市政建設不僅讓居民出行更加便捷舒適,更為鄉村產業發展和旅游資源開發奠定了堅實基礎。
探索“產業+”“文化+”“生態+”的鄉村振興模式,努力打造綠色、和諧、宜居的稱多,讓更多的“致富路”“幸福路”“進階路”在稱多大地延伸,也朝著生態宜居、高效便捷、產城融合的方向不斷迭代,繼續前行。
(來源:青海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