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今年上半年,在省委省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全省上下凝心聚力,攻堅克難,牢牢把握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在結構調整、質量提升、效益增進上精準發力,推動全省經濟實現平穩運行,發展韌性持續增強,民生保障扎實有力,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期中答卷”。即日起,《青海日報》推出“青海經濟年中觀察”系列報道,精準把握經濟新脈動,全景展現青海高質量發展新圖景,敬請關注。
青海新聞網·江源新聞客戶端訊 全球經濟格局深度調整,國際貿易壁壘增多、不確定性加劇,作為內陸高原省份,青海卻交出格外亮眼的外貿答卷。海關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青海省外貿進出口35.9億元,同比增長57.7%;其中出口31.8億元,增長1.1倍,進口4.1億元,下降47%。進出口、出口增速均列全國第一,這一“高原奇跡”的背后,是政策、產業、市場等多重力量的協同發力,更折射出青海在開放型經濟發展中的獨特路徑。

民營企業唱主角,迸發外貿強勁活力
在青海外貿發展的征程中,民營企業扮演著無可替代的“主力軍”角色,成為推動外貿增長的核心力量。上半年,青海經海關備案的進出口企業數達1888家,同比增加11.5%,其中有進出口實績的企業180家,同比增加16.1%,而民營企業的表現尤為亮眼。
青海濮耐高新材料有限公司的發貨區,一批批耐火材料正裝車發往RCEP成員國。“從2023年到2025年上半年,公司多次參加商務系統的政策培訓,獲取海外信息和政策宣講,出口訂單量持續向好。”青海濮耐高新材料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今年上半年出口額達1.5億元,增長勢如破竹。
民營企業的強勁增長,離不開政策對市場開拓的精準引導與全力支撐。青海省商務廳印發重點國際展會清單,靈活支持企業開拓國際市場,累計組織超千家次企業參加廣交會、進博會,并在東南亞、中亞、歐洲及長三角、珠三角舉辦經貿推介活動,多維度宣傳青海產業優勢和特色產品。引導企業通過建設國際營銷網絡和海外倉開拓東南亞、中亞、歐洲等多元化市場。
數據印證了民企的爆發力:上半年,青海有166家民營企業開展進出口業務,同比增加28家,占同期全省有進出口實績企業總數的92.2%;進出口31.2億元,增長89.3%,占同期全省外貿總值的87%;拉動全省外貿增長64.5個百分點,對全省外貿增長的貢獻率達112%。
從政策紅利中汲取動能,在創新突破中拓展空間,民營企業既穩住了青海外貿的“基本盤”,又拓展了高原對外開放的“新空間”。

“一帶一路”架金橋,貿易版圖向縱深拓展
共建“一帶一路”為青海打開了通往全球的“空中走廊”和“陸上通道”。上半年,青海共與91個國家(地區)有貿易往來,其中共建“一帶一路”國家有67個。青海對共建“一帶一路”國家進出口29.6億元,增長78.7%,占同期全省外貿總值的82.5%,占比較去年同期提升9.7個百分點。
青海省海東市互助土族自治縣蔬菜產業園內,帶著晨露的羅馬生菜被快速打包,通過冷鏈專線72小時直達香港。“香港市民就認這份高原清甜味。”互助縣蔬菜技術服務中心主任朱安香說,如今1.5萬噸高原蔬菜通過“供港澳”基地外銷,成了維多利亞港畔的“高原符號”。2025青海—香港經貿交流活動的舉辦,更打造了“青海家宴”帶動農畜產品出口的新模式。
不止于農產品,鹽湖化工產品也沿著“一帶一路”的脈絡走向更遠的市場。青海宜化化工有限責任公司曾受海運運費暴漲影響,PVC產品出海受阻。在省商務廳政策支持下,該公司通過“青海-南寧南-越南”鐵運新線路開行國際貨運班列,降低物流成本,提升市場競爭力。
省商務廳出臺《青海省商務領域深度融入“一帶一路”建設推動開放型經濟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5—2027年)》和《青海省金融領域穩外貿工作指南》,突出金融穩外貿的作用,著力解決企業跨境對接和融資問題。此外,與重慶市簽訂深化共建西部陸海新通道合作框架協議,與青藏鐵路公司建立外貿企業月度國際貨運班列開行計劃協商機制,協調車皮運輸計劃,推動產業優勢轉化為出口優勢。
“一帶一路”搭建的開放橋梁,讓高原特色產品找到更廣闊的舞臺,也讓青海深度融入全球產業鏈。

特色產業崛起,綠色產品闖世界
青海獨特的自然地理條件,孕育了豐富的特色產業資源,成為外貿發展的獨特優勢。近年來,青海立足自身稟賦,推動高原特色農產品和綠色新能源產業走向世界,形成了鮮明的“青字號”出口名片。
在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龍羊峽,冷水魚以其肉質鮮美、營養豐富而聞名。“公司三文魚年產量超1.5萬噸,國產市場占有率超50%,2025年上半年出口額同比增長142%。”龍洋知鮮(青海)股份有限公司質量部部長薛鑫說,省商務廳從品牌認證、廠房改造到風險防范全方位扶持,助力產品出口新加坡、泰國、西班牙等國。
龍羊峽冷水魚的出海佳績,是青海特色產業在政策扶持下加速“走出去”的縮影。省商務廳實施重點企業聯點幫扶,舉辦外經貿圓桌會議,與進出口銀行陜西省分行、中信保陜西分公司等建立金融穩外貿工作組,協調解決出口退稅、鐵路運輸、融資等難題。青洽會期間,簽約金融穩外貿融資貸款項目5個,金額8900萬元。提升外綜服平臺水平,為省內100多家企業提供稅率查詢、價格預測、RCEP政策解讀等服務,引導中小微企業開展進出口。
據統計,上半年,青海特色農產品出口至45個國家和地區,并新增吉爾吉斯斯坦、沙特阿拉伯、印度尼西亞等12個國家,出口額達3.4億元,同比增長56%,出口增速居全國第一位。其中,凍鱒魚出口值1.9億元,增長1.7倍,領跑全國;枸杞出口1477.4萬元,增長37.8%。
這些帶著高原印記的綠色產品與特色產業,不僅擦亮了“青字號”的國際名片,更讓青海的生態優勢、資源優勢轉化為實實在在的開放優勢,為外貿增長注入了可持續的“綠色動能”。
區域協同發力,政策護航前景可期
青海外貿的高速增長,離不開區域協同與政策助力。全省8個市州全面開展進出口業務,形成梯次發展格局。西寧市進出口28.6億元,同比增長52.8%,占全省79.6%;海東市實現馬鈴薯、油菜籽自營出口零的突破,進出口2.6億元,增長30.5%;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進出口2.2億元,同比增長1.5倍;海南藏族自治州進出口2.4億元,同比增長1.4倍。
省商務廳立足產業“四地”定位,指導各市州發展特色外向型產業(如西寧新能源新材料、海西鹽湖化工),促進自產產品出口增長。同時,實施“外貿優品”工程,聚焦八大重點外向型產業,編制《青海外貿優品宣傳手冊》,推動高原特色產品向品牌化、高附加值方向發展。
省商務廳精準施策,通過政策優化、聯點幫扶、金融支持等舉措,推動產業“走出去”。在第一產業方面,構建“雙冷”產品出海支撐體系;在第二產業方面,聚焦清潔能源、鹽湖化工,助力產業基地建設;在第三產業方面,推動綠色算力、地質勘探等服務貿易發展。上半年,服務貿易進出口6834萬美元,同比增長49.6%;非金融類對外直接投資187萬美元,同比增長306.7%。
省商務廳相關負責人表示,下半年將重點圍繞大力拓展多元市場、加大企業幫扶、深化外貿風險預警、保障重點產品供應鏈暢通、深挖貿易新增量等方面持續加力,全力以赴鞏固外貿向好勢頭。
從民營企業活力的充分迸發,到“一帶一路”通道優勢的充分發揮,從特色產業的崛起,到政策服務的精準賦能,青海外貿的逆勢突圍,正是高原經濟以“特色”破題、以“開放”聚力的生動實踐,為在全球經濟格局中開辟新空間奠定了堅實基礎。
(來源:青海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