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海新聞網·江源新聞客戶端訊 在青海,每一處被傾心守護的古村落,都是一座活態的博物館。保安古城,正是這樣一處承載著厚重歷史的地方。
7月25日,踏入位于青海省黃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市保安鎮的保安古城,濃郁的歷史氣息撲面而來。巷道間,規整的房屋、精湛的木雕、殘存的古城邊墻與懸掛在古建筑上的“漢鼎孤煙”匾額,像是一幅緩緩展開的畫卷,靜靜訴說著古城厚重的歷史。
據史書記載,保安城為明代修筑的保安操守所,清代沿用。古城所在的湟水、隆務河流域,自古便是兵家必爭之地,自西漢宣帝年間起就有中央政府駐軍戍守。時光流轉,古城內至今仍可見明清駐軍營房的遺跡,還有保安營都司衙門、藥王廟、關帝廟、民居等古老建筑。
“保安古城是黃南州為數不多的漢族村落,分為城內村和城外村。”陪同參觀的保安鎮干部李金霞介紹。其中,城內村于2012年入選首批中國傳統村落,城外村也在2023年躋身第六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沿著巷道前行,一處掛著“同仁市歷史建筑”牌匾的古樸宅院映入眼簾。這里是村民趙源民的家,一座承載著家族近百年記憶的老宅。看到有訪客前來,趙源民熱情相迎,介紹著自家院落:“我們家祖祖輩輩扎根在古城。這老宅是傳統的四合院布局,土木結構。2019年我們重新修繕時,特意保留了原有的樣式,就是希望古城里的建筑文化能更好地保存傳承下去。”
歷經滄桑的保安古城,不僅曾是雄踞西北的邊關要塞,更是多民族交融共生的重要見證。走進城內村精心打造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中心,展臺上陳列著各類古老馬具、實用的生活陶器、記錄著傳統生產技藝的農具等,這些都是村民自發捐贈、帶著家族記憶的珍貴老物件。它們無聲卻有力地講述著保安古城綿延不絕的生活史,讓無形的文化及傳統變得可觸可感。
在介紹保安古城的保護工作時,青海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副廳長唐曉劍說:“保安古城歷史悠久、文化厚重,是研究兵屯文化的典型代表。”近年來,青海省創新采用“傳統村落單村保護+集中連片保護利用示范建設”模式,投入傳統村落保護專項資金600萬元,并整合農牧民居住條件改善工程、和美鄉村建設等項目資金,對保安古城開展了系統性保護修繕。這些投入有效修復了傳統風貌建筑,完善了基礎設施,提升了村民的住房品質,也優化了人居環境,讓古城在保護中煥發出新的活力。
保安古城的保護實踐并非個例。錨定“留住鄉親、護住鄉土、記住鄉愁”的目標,青海著力構建具有地域特色的傳統村落保護利用體系。目前,全省已有183個村落入選中國傳統村落名錄,數量位居西北首位。青海省黃南藏族自治州、海東市循化撒拉族自治縣、玉樹藏族自治州稱多縣、果洛藏族自治州班瑪縣成功入選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利用示范州、縣。
通過集中連片保護利用示范等舉措,全省共94個村落獲得國家補助資金300萬元,專項用于傳統風貌保護與民居修繕,有力推動了眾多傳統村落舊貌換新顏,在新時代的脈搏中延續著古老的生命力。
(來源:西海都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