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國內 時評 黨建 省情 文化 法治 原創 視頻 省委文件 新聞 政務 旅游 生態 體育 專題 圖片 融媒   青海省人民政府網  藏文網
 
站內檢索   
您當前的位置 : 青海新聞網圖說青海
【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囑托 打造生態文明高地】
49倍!湟魚“瀕危”變“易危”折射了什么
作者:趙俊杰
發布時間:2025-07-08 10:11:00
編輯:李家奕

  青海新聞網·江源新聞客戶端訊 截至2024年底,青海湖裸鯉(湟魚)資源蘊藏量達12.75萬噸,是2002年保護初期的49倍。

  這是今年年初青海省農業農村廳公布的一組數據,直觀展示了青海湖禁漁取得的重要階段性成效。

  青海湖是中國面積最大的湖泊,也是世界上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湖泊之一。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青海湖的生態環境,2021年實地察看青海湖環境綜合治理、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成效,并強調青海湖生態保護和環境治理取得的成效來之不易,要倍加珍惜,不斷鞏固拓展。

  又到一年湟魚洄游季。記者在沙柳河、泉吉河、布哈河等青海湖入湖河流看到,“半河清水半河魚”的生態奇觀越來越多地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禁漁,讓青海湖得以休養生息,逐漸恢復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勃勃生機。

青海湖裸鯉。青海湖景區保護利用管理局供圖

  守護當先 護航湟魚洄游

  6月16日,青海湖南岸的賽日河岸,一場湟魚救助戰緊張有序地展開。在裸露的河床上,生態管護員亥毛太和同伴將擱淺的湟魚小心翼翼地放進水桶里,然后再將水桶里的湟魚緩緩倒入車廂的大塑料桶里,最終將這些湟魚放流到青海湖。

  亥毛太家住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縣黑馬河鎮文巴村。從2008年起,亥毛太自發組織村民救助湟魚。夏天,他們到黑馬河鎮一帶的小河里救助擱淺的湟魚;冬季,組織村民到青海湖沿岸巡邏,以防不法分子捕撈湟魚。

  在亥毛太的影響下,如今,文巴村有近160人義務參與到湟魚保護行動中。亥毛太說,每年到湟魚洄游的季節,村子周邊的小河經常斷流,導致湟魚洄游擱淺。在他和村民的努力下,擱淺的湟魚基本得到救助。

  此時,在青海湖北岸的海北藏族自治州剛察縣沙柳河,剛察縣農牧水利和科技局工作人員正在清淤。放眼望去,河道上一臺挖掘機在清理淤泥,5名牧民手提垃圾袋,正在撿拾垃圾。剛察縣農牧水利和科技局副局長李秀太介紹,沙柳河是湟魚洄游產卵的主要河流之一。這兩天,他們組織人員清理淤泥,疏通水道,保證洄游的湟魚順利抵達產卵地。

  湟魚洄游是一大生態奇觀。每年6月到8月,成熟的湟魚陸續到布哈河、泉吉河、沙柳河等淡水河中產卵,這就形成了青海湖的一大奇觀——湟魚洄游。

  李秀太說,湟魚逆流而上,通過流水的刺激,才會促進性腺發育成熟。它們成群結隊,短則數十公里,長則上百公里,穿越落差數十米乃至上百米的河道,去完成延續生命的使命。

  青海湖裸鯉救護中心工作人員介紹,湟魚的洄游之路,不僅會遇到捕食的鳥類,還會受天氣、水流、河道變化等因素的影響,可以說面臨重重艱險。從產卵到孵化,湟魚魚卵出苗率往往不足百分之一。一條半斤大小的雌魚可以產下數千枚卵,但能發育為成魚的寥寥無幾。

  可喜的是,如今,湟魚延續生命之路不再困難重重。在當地政府部門工作人員和牧民群眾的精心呵護下,湟魚洄游之路變得通暢多了,以前因攔河壩阻斷湟魚洄游的現象一去不復返。

工作人員清理河道淤泥和垃圾。祁曉軍 攝

  人工繁育 湟魚數量穩中有升

  6月初的一天,一場湟魚增殖放流儀式在剛察縣湟魚家園景區舉行。當天,在沙柳河放流的是經過一年精心培育的湟魚幼苗。這個夏天,它們從西寧被送回故鄉——沙柳河。

  在湟魚家園景區一塊平地上,放著兩個直徑1.5米左右的圓桶。兩個圓桶里,成群的湟魚苗輕盈穿梭。“這些魚苗是從西寧運過來的,每個桶里差不多有10萬尾。”湟魚家園景區工作人員王成明告訴記者,這些水桶里的魚苗是在沙柳河采集的,在青海湖裸鯉救護中心經過人工繁育,等長到一定的體型后,再送到沙柳河放流。

  “湟魚的生命繁衍之旅往往面臨被捕食、天氣突變、河道斷流等兇險,自然繁衍的成活率不足千分之二。”青海湖裸鯉救護中心沙柳河增殖實驗站工作人員介紹,通過人工孵化技術,增殖放流站經過取卵、人工授精、胚胎發育,到出膜、平游、幼苗放流等一系列工作流程,一年后小湟魚才能慢慢長成。

  增殖放流本是為了恢復湟魚種群的科研項目,如今已成為當地牧民群眾盛大的節日活動。剛察縣沙柳河鎮牧民才讓加說,生活在青海湖畔的牧民群眾,對大自然懷有敬畏之心,對他們來說,生活在青海湖里的湟魚是獨一無二的物種。近年來,每當政府部門舉行湟魚增殖放流儀式,周邊群眾就會身著盛裝積極參加,從中可以看出當地牧民對自然的敬畏之心。

  青海湖裸鯉救護中心工作人員介紹,青海湖湟魚規模化增殖放流開始于2002年,起初增殖放流數量為300萬尾。自從成立沙柳河增殖放流實驗站和布哈河增殖放流實驗站,年增殖放流數量從剛開始的300萬尾增加到現在的2000萬尾,放流規格由每尾5克增加到每尾10克。

  數據顯示,湟魚蘊藏量從2002年監測以來快速增加,逐年回升。截至2024年底,達12.75萬噸,是保護初期2592噸的49倍。根據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資源環保專家評審,僅增殖放流一項,就為青海湖裸鯉資源量的恢復做出了23%的貢獻。

  從物種瀕危到魚躍歡騰,10年時間才能增加0.5公斤重量的湟魚,實屬不易的增長數字,見證了青海湖水域環境的改善和保護力度的加大。時下的青海湖,呈現出的是一幅只此青綠的秀美畫卷。

激流勇進。李斌 攝

  魚鳥共生 繪就生態新畫卷

  正值湟魚洄游的季節。我們抵達青海湖時,第一批湟魚的先遣隊已經洄游到了布哈河、沙柳河、泉吉河的下游地帶。在這些河流的淺灘,隨處都能看見密密麻麻的魚群,它們為水鳥的生息提供了源源不斷的食物。

  同樣,遠道而來的水鳥,也為青海湖的湟魚補給營養提供了保障。這是因為鳥糞為水中的微生物提供了營養,而這些微生物正是湟魚的營養源。

  魚鳥共生,見證青海湖生態向好。

  青海湖北側的布哈河入湖口,有一片巨大的濕地,這便是青海湖鳥島國際重要濕地的核心區。6月,在陽光的照射下,濕地生機勃勃。濕潤的氣候、清靜的環境,吸引成千上萬只水鳥在此棲息繁衍,黑頸鶴便是其中一員。

  在青海湖棲息的兩百多種水鳥中,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黑頸鶴最為珍貴。全世界約有1.7萬只黑頸鶴,在青海湖活動的黑頸鶴有100多只。每年4月下旬,黑頸鶴會飛到這里孕育新的生命。

  每年6月上旬,生活在布哈河口濕地不遠處的牧民,趕著牛羊準時遷徙到別的草場,為棲息在這里的黑頸鶴和其他水鳥提供舒適的繁育環境。過幾個月,等到鶴寶寶們長大,跟著父母到南方過冬時,牧民們趕著牛羊又回到這里。

  “每年四月、五月,黑頸鶴喜歡到這里繁育后代,足以說明這片濕地水質良好、食物豐富,適宜各種鳥類生存。”青海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工作人員介紹。

  每年,青海湖吸引著眾多鳥類在此棲息。其中,斑頭雁、棕頭鷗、漁鷗以及普通鸕鶿占大多數。這些鳥類中,除了斑頭雁主要以植物為食外,其他都以湟魚為主要食物來源,形成了一種獨特而復雜的食物鏈。

  青海湖的生態平衡很大程度上依賴于鳥類與湟魚的相互依存關系。這些水陸生物相互依存,共同構成了湟魚得以生存的養分循環。也正是由于湟魚的存在,吸引了無數候鳥前來,為陸地和空中的走獸、猛禽提供了繁衍生息的機會。

  青海湖整體水環境重要指標多年來保持穩定。監測調查結果顯示,《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于2020年將湟魚從“瀕危”物種列為“易危”物種。青海湖水位為3196.72米,水體面積4650.08平方公里,主湖區水質狀況處于較好水平,草地綜合植被蓋度達65.7%。

  經過多年努力,青海湖濕地生態環境和野生動物棲息地環境不斷改善,青海湖指示性物種——水鳥多樣性實現增量,總量達60余萬只。越來越多的鳥類出現在青海湖,說明青海湖的生態環境持續向好,“草—河—湖—魚—鳥”共生生態系統更趨平衡。

  (來源:西海都市報)

推薦閱讀
省委常委會召開會議 吳曉軍主持
省政府召開黨組會議和常務會議 羅東川主持
`2025“第一縷陽光”全球同拍中國年在青海啟動
青海省30名藥品安全社會監督員受聘上崗
青海新聞網有限公司面向社會公開招聘工作人員
省委宣傳部2025年公開考錄公務員擬錄用人員公示
青海省湟源縣:“美景”巧變“錢景”
青海祁連為8093人發放養老金4127.2萬元
24H熱點
【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囑托 打造生態文明高地】49...
【聚焦第二十四屆環大美青海國際公路自行車賽】文...
共繪雪域高原同心圓——第十批援藏和第五批援青工...
【黨旗在基層一線高高飄揚】支部領著干,蹚出振興...
【文化中國行】太陽花開丹麻灘 唱響高原新時代
【最美高原奮斗者·最美快遞員】把“期盼”送進草原...
【環青觀潮涌——環青賽特刊·環青攬勝】賽道連沃野...
【環青觀潮涌——環青賽特刊·舊憶新說】車輪駛過來...
【新時代 新征程 新偉業·高質量發展調研行】一碗青...
【山海同心 筑夢青海】津醫西行,守護高原群眾口腔...
熱點圖片
【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囑托 打造生態文明高地】49倍!湟魚“瀕危”變“易危”折射了什么
【牢記習近平總書記...
【聚焦第二十四屆環大美青海國際公路自行車賽】文旅融合發力 點亮環青賽
【聚焦第二十四屆環...
共繪雪域高原同心圓——第十批援藏和第五批援青工作紀實
共繪雪域高原同心圓...
【黨旗在基層一線高高飄揚】支部領著干,蹚出振興“千萬”路
【黨旗在基層一線高...
【文化中國行】太陽花開丹麻灘 唱響高原新時代
【文化中國行】太陽...
【最美高原奮斗者·最美快遞員】把“期盼”送進草原深處——記中國郵政集團有限公司海北州城區分公司投遞員曹成彪
【最美高原奮斗者·最...
【環青觀潮涌——環青賽特刊·環青攬勝】賽道連沃野 土鄉躍振興
【環青觀潮涌——環...
【環青觀潮涌——環青賽特刊·舊憶新說】車輪駛過來 產業旺起來
【環青觀潮涌——環...
關于我們 | 法律顧問 | 廣告服務 | 聯系方式
青海省互聯網新聞中心主辦  版權所有:青海新聞網
未經青海新聞網書面特別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
E-mail:webmaster@qhnews.com 青海新聞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63120170001 青ICP備19000163號 青公網安備 63010302000199號
 
img

【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囑托 打造生態文明高地】
49倍!湟魚“瀕危”變“易危”折射了什么

西海都市報
2025-07-08 10:11
青海門戶 主流媒體
長按識別二維碼查看全文
img
青海門戶 主流媒體
img

【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囑托 打造生態文明高地】
49倍!湟魚“瀕危”變“易危”折射了什么

西海都市報
2025-07-08 10:11
青海門戶 主流媒體
長按識別圖中二維碼或發送給朋友、保存圖片

【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囑托 打造生態文明高地】
49倍!湟魚“瀕危”變“易危”折射了什么

  • 2025-07-08 10:11:00
  • 來源:西海都市報

  青海新聞網·江源新聞客戶端訊 截至2024年底,青海湖裸鯉(湟魚)資源蘊藏量達12.75萬噸,是2002年保護初期的49倍。

  這是今年年初青海省農業農村廳公布的一組數據,直觀展示了青海湖禁漁取得的重要階段性成效。

  青海湖是中國面積最大的湖泊,也是世界上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湖泊之一。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青海湖的生態環境,2021年實地察看青海湖環境綜合治理、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成效,并強調青海湖生態保護和環境治理取得的成效來之不易,要倍加珍惜,不斷鞏固拓展。

  又到一年湟魚洄游季。記者在沙柳河、泉吉河、布哈河等青海湖入湖河流看到,“半河清水半河魚”的生態奇觀越來越多地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禁漁,讓青海湖得以休養生息,逐漸恢復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勃勃生機。

青海湖裸鯉。青海湖景區保護利用管理局供圖

  守護當先 護航湟魚洄游

  6月16日,青海湖南岸的賽日河岸,一場湟魚救助戰緊張有序地展開。在裸露的河床上,生態管護員亥毛太和同伴將擱淺的湟魚小心翼翼地放進水桶里,然后再將水桶里的湟魚緩緩倒入車廂的大塑料桶里,最終將這些湟魚放流到青海湖。

  亥毛太家住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縣黑馬河鎮文巴村。從2008年起,亥毛太自發組織村民救助湟魚。夏天,他們到黑馬河鎮一帶的小河里救助擱淺的湟魚;冬季,組織村民到青海湖沿岸巡邏,以防不法分子捕撈湟魚。

  在亥毛太的影響下,如今,文巴村有近160人義務參與到湟魚保護行動中。亥毛太說,每年到湟魚洄游的季節,村子周邊的小河經常斷流,導致湟魚洄游擱淺。在他和村民的努力下,擱淺的湟魚基本得到救助。

  此時,在青海湖北岸的海北藏族自治州剛察縣沙柳河,剛察縣農牧水利和科技局工作人員正在清淤。放眼望去,河道上一臺挖掘機在清理淤泥,5名牧民手提垃圾袋,正在撿拾垃圾。剛察縣農牧水利和科技局副局長李秀太介紹,沙柳河是湟魚洄游產卵的主要河流之一。這兩天,他們組織人員清理淤泥,疏通水道,保證洄游的湟魚順利抵達產卵地。

  湟魚洄游是一大生態奇觀。每年6月到8月,成熟的湟魚陸續到布哈河、泉吉河、沙柳河等淡水河中產卵,這就形成了青海湖的一大奇觀——湟魚洄游。

  李秀太說,湟魚逆流而上,通過流水的刺激,才會促進性腺發育成熟。它們成群結隊,短則數十公里,長則上百公里,穿越落差數十米乃至上百米的河道,去完成延續生命的使命。

  青海湖裸鯉救護中心工作人員介紹,湟魚的洄游之路,不僅會遇到捕食的鳥類,還會受天氣、水流、河道變化等因素的影響,可以說面臨重重艱險。從產卵到孵化,湟魚魚卵出苗率往往不足百分之一。一條半斤大小的雌魚可以產下數千枚卵,但能發育為成魚的寥寥無幾。

  可喜的是,如今,湟魚延續生命之路不再困難重重。在當地政府部門工作人員和牧民群眾的精心呵護下,湟魚洄游之路變得通暢多了,以前因攔河壩阻斷湟魚洄游的現象一去不復返。

工作人員清理河道淤泥和垃圾。祁曉軍 攝

  人工繁育 湟魚數量穩中有升

  6月初的一天,一場湟魚增殖放流儀式在剛察縣湟魚家園景區舉行。當天,在沙柳河放流的是經過一年精心培育的湟魚幼苗。這個夏天,它們從西寧被送回故鄉——沙柳河。

  在湟魚家園景區一塊平地上,放著兩個直徑1.5米左右的圓桶。兩個圓桶里,成群的湟魚苗輕盈穿梭。“這些魚苗是從西寧運過來的,每個桶里差不多有10萬尾。”湟魚家園景區工作人員王成明告訴記者,這些水桶里的魚苗是在沙柳河采集的,在青海湖裸鯉救護中心經過人工繁育,等長到一定的體型后,再送到沙柳河放流。

  “湟魚的生命繁衍之旅往往面臨被捕食、天氣突變、河道斷流等兇險,自然繁衍的成活率不足千分之二。”青海湖裸鯉救護中心沙柳河增殖實驗站工作人員介紹,通過人工孵化技術,增殖放流站經過取卵、人工授精、胚胎發育,到出膜、平游、幼苗放流等一系列工作流程,一年后小湟魚才能慢慢長成。

  增殖放流本是為了恢復湟魚種群的科研項目,如今已成為當地牧民群眾盛大的節日活動。剛察縣沙柳河鎮牧民才讓加說,生活在青海湖畔的牧民群眾,對大自然懷有敬畏之心,對他們來說,生活在青海湖里的湟魚是獨一無二的物種。近年來,每當政府部門舉行湟魚增殖放流儀式,周邊群眾就會身著盛裝積極參加,從中可以看出當地牧民對自然的敬畏之心。

  青海湖裸鯉救護中心工作人員介紹,青海湖湟魚規模化增殖放流開始于2002年,起初增殖放流數量為300萬尾。自從成立沙柳河增殖放流實驗站和布哈河增殖放流實驗站,年增殖放流數量從剛開始的300萬尾增加到現在的2000萬尾,放流規格由每尾5克增加到每尾10克。

  數據顯示,湟魚蘊藏量從2002年監測以來快速增加,逐年回升。截至2024年底,達12.75萬噸,是保護初期2592噸的49倍。根據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資源環保專家評審,僅增殖放流一項,就為青海湖裸鯉資源量的恢復做出了23%的貢獻。

  從物種瀕危到魚躍歡騰,10年時間才能增加0.5公斤重量的湟魚,實屬不易的增長數字,見證了青海湖水域環境的改善和保護力度的加大。時下的青海湖,呈現出的是一幅只此青綠的秀美畫卷。

激流勇進。李斌 攝

  魚鳥共生 繪就生態新畫卷

  正值湟魚洄游的季節。我們抵達青海湖時,第一批湟魚的先遣隊已經洄游到了布哈河、沙柳河、泉吉河的下游地帶。在這些河流的淺灘,隨處都能看見密密麻麻的魚群,它們為水鳥的生息提供了源源不斷的食物。

  同樣,遠道而來的水鳥,也為青海湖的湟魚補給營養提供了保障。這是因為鳥糞為水中的微生物提供了營養,而這些微生物正是湟魚的營養源。

  魚鳥共生,見證青海湖生態向好。

  青海湖北側的布哈河入湖口,有一片巨大的濕地,這便是青海湖鳥島國際重要濕地的核心區。6月,在陽光的照射下,濕地生機勃勃。濕潤的氣候、清靜的環境,吸引成千上萬只水鳥在此棲息繁衍,黑頸鶴便是其中一員。

  在青海湖棲息的兩百多種水鳥中,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黑頸鶴最為珍貴。全世界約有1.7萬只黑頸鶴,在青海湖活動的黑頸鶴有100多只。每年4月下旬,黑頸鶴會飛到這里孕育新的生命。

  每年6月上旬,生活在布哈河口濕地不遠處的牧民,趕著牛羊準時遷徙到別的草場,為棲息在這里的黑頸鶴和其他水鳥提供舒適的繁育環境。過幾個月,等到鶴寶寶們長大,跟著父母到南方過冬時,牧民們趕著牛羊又回到這里。

  “每年四月、五月,黑頸鶴喜歡到這里繁育后代,足以說明這片濕地水質良好、食物豐富,適宜各種鳥類生存。”青海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工作人員介紹。

  每年,青海湖吸引著眾多鳥類在此棲息。其中,斑頭雁、棕頭鷗、漁鷗以及普通鸕鶿占大多數。這些鳥類中,除了斑頭雁主要以植物為食外,其他都以湟魚為主要食物來源,形成了一種獨特而復雜的食物鏈。

  青海湖的生態平衡很大程度上依賴于鳥類與湟魚的相互依存關系。這些水陸生物相互依存,共同構成了湟魚得以生存的養分循環。也正是由于湟魚的存在,吸引了無數候鳥前來,為陸地和空中的走獸、猛禽提供了繁衍生息的機會。

  青海湖整體水環境重要指標多年來保持穩定。監測調查結果顯示,《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于2020年將湟魚從“瀕危”物種列為“易危”物種。青海湖水位為3196.72米,水體面積4650.08平方公里,主湖區水質狀況處于較好水平,草地綜合植被蓋度達65.7%。

  經過多年努力,青海湖濕地生態環境和野生動物棲息地環境不斷改善,青海湖指示性物種——水鳥多樣性實現增量,總量達60余萬只。越來越多的鳥類出現在青海湖,說明青海湖的生態環境持續向好,“草—河—湖—魚—鳥”共生生態系統更趨平衡。

  (來源:西海都市報)

作者 趙俊杰
編輯:李家奕
青海新聞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