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國內 時評 黨建 省情 文化 法治 原創 視頻 省委文件 新聞 政務 旅游 生態 體育 專題 圖片 融媒   青海省人民政府網  藏文網
 
站內檢索   
您當前的位置 : 青海新聞網生態高地
【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囑托 打造生態文明高地】青海湖國家公園創建工作邁入新征程
作者:吳夢婷 祁曉軍
發布時間:2025-07-07 07:54:35
編輯:李娜

  仙女灣濕地。

  高原精靈普氏原羚。

  湛藍的青海湖。

  成群的棕頭鷗。

  哈爾蓋羚羊小鎮科普基地。

  青海新聞網·江源新聞客戶端訊 青海湖是世界高原內陸湖泊濕地類型的典型代表,是我國西部重要的水源涵養地和水氣循環通道,是維系青藏高原生態安全的重要水體,生態地位非常重要。

  青海湖國家公園(候選區)創建以來,青海湖景區保護利用管理局堅持科學規劃為先導,強化生態環境修復治理,完善管理體制與機制,提升監測與監管能力,統籌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青海湖國家公園創建工作邁上新征程。截至目前,青海湖國家公園創建進入成效評估階段。

  創新舉措 優化管理運行機制

  如今的青海湖,正以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體化保護的理念,譜寫著濕地類型國家公園建設的新篇章,青海湖特有的“水-草-魚-鳥-獸”共生生態系統趨于平衡。這一轉變的背后,離不開青海湖國家公園創建工作的有力推進。

  自2022年4月25日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復函同意青海湖國家公園創建以來,我省全面推進《青海湖國家公園創建實施方案》明確的創建任務,扎實開展各項創建工作,歷時一年半,全面完成本底調查、范圍分區、體制建設、保護修復、矛盾調處、監測監管、宣傳科普和社區發展8個方面共計55項創建任務,形成65項成果,為青海湖國家公園創建交出一份亮眼的答卷。

  2023年11月,青海省政府向國家林草局提交創建評估申請。

  2024年,持續優化功能分區邊界,精準劃定擬建國家公園范圍,科學制定管控措施和發展政策,加快推進國家公園創建成效評估。

  青海湖國家公園創建過程中,體制機制改革更是關鍵一環。截至目前,青海省完成了兩輪體制機制改革,設立了青海湖綜合行政執法協調督導局、青海湖生物多樣性保護中心,掛牌成立共和、剛察、海晏、天峻管理分局和12個生態保護站,構建起“管理局-管理分局-保護站”三級管理體系。這一系列舉措,讓青海湖國家公園的管理更加科學高效。

  共融共生 交出亮眼成績單

  每年6月至8月,青海湖湟魚開啟一年中最為關鍵的旅程,它們沿著青海湖的入湖河流逆流而上,前往產卵繁殖地。與此同時,青海湖的候鳥也迎來繁殖高峰,以魚為食的鳥類緊隨洄游的魚群,守候在河道附近,一場“魚鳥大戰”的生態奇景就此上演。

  當前正是青海湖湟魚洄游的黃金季節,為保障青海湖湟魚洄游安全,環湖區域的海北藏族自治州剛察縣、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縣的工作人員集中行動,24小時開展護魚行動,為湟魚洄游保駕護航。

  青海湖北岸的剛察縣哈爾蓋鎮普氏原羚野外觀測基地,成群的普氏原羚在灌木叢中悠閑地覓食。放眼望去,成片的灌木叢為普氏原羚產崽和躲避天敵提供了庇護,讓它們在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

  “冬季,普氏原羚會成群向南遷移,到植被較豐富和有水源的地區,夏季又向北返回。”跟隨著普氏原羚科普教育基地講解員當增卓瑪的腳步,記者來到普氏原羚科普教育基地展廳,通過觀測設備,遼闊的哈爾蓋草原一覽無余。

  經過多年的探索,青海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形成“四固定,三統一”的監測規范,聯合設置300個生態監測站點,對24個主要鳥類棲息地、13個普氏原羚活動區、28個重點生態保護區域開展常態化巡護監測,實現重點生態保護對象和重點區域監測全覆蓋。

  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青海湖濕地生態環境與野生動物棲息地環境持續向好,整體生態功能不斷增強,3400余只普氏原羚在湖畔靈動跳躍,60萬余只水鳥在濕地棲息繁衍,12.75萬噸湟魚演繹生命奇跡。

  近年來,環青海湖流域荒漠貓、白唇鹿等珍稀物種重新回歸人們的視野,以往難得一見的黑頸鶴、黑鸛、大天鵝也頻頻亮相。不僅如此,青海湖水質狀況處于較好水平,草地綜合植被蓋度達65.7%,鳥類達291種、獸類42種。

  綠色轉型 走出百姓致富新路徑

  清晨,第一縷陽光穿透云層,灑在青海湖波光粼粼的水面上,金色的光輝與湖水的湛藍交織。來自全國各地的游客早早等候在共和縣黑馬河鎮觀景點,只為目睹青海湖日出。

  “我們文巴村就在青海湖畔,每年夏季,日出的壯美景觀和連片的油菜花吸引了不少游客。”共和縣黑馬河鎮文巴村黨支部書記多主才讓說,“2023年,依托青海湖景區,文巴村抓住機遇,與加隆村、然去乎村、正卻乎村等聯合打造了黑馬河的觀景點。2024年,觀景點為村集體經濟帶來504萬元的分紅收益,村民們真切感受到生態旅游帶來的實惠。文巴村還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發展優勢,打造文巴民俗酒店,2024年酒店年營業額達60余萬元。”

  生態旅游的發展,讓游客飽覽美景的同時,也讓環湖百姓共享發展成果。青海湖景區保護利用管理局立足環湖資源稟賦,科學規劃12個生態觀景點,指導二郎劍、仙女灣等核心景區及觀景點開展設施升級、業態拓展、自然研學等工作。通過有序推進國家公園生態文明實踐教育基地建設,實現青海湖示范區生態保護與旅游發展協同并進。

  青海湖景區保護利用管理局積極探索生態價值轉換形式,全力推動國家生態旅游目的地青海湖示范區創建。通過產業引導、景區吸納就業、土地流轉、聘用生態管護員等方式,引導近兩萬名環湖群眾直接或間接參與生態旅游,探索建立聯農帶農機制,促進生態保護、綠色發展和民生改善相統一。同時,持續開展環湖群眾生態保護能力提升培訓、鄉村旅游培訓、藏羊高效養殖技術培訓和村級生態講解員培訓等技能培訓,近千名群眾從中受益。

  (來源:西海都市報)

推薦閱讀
省委常委會召開會議 吳曉軍主持
全省防汛減災工作視頻調度會議召開 羅東川出席
`2025“第一縷陽光”全球同拍中國年在青海啟動
青海省30名藥品安全社會監督員受聘上崗
青海新聞網有限公司面向社會公開招聘工作人員
省委宣傳部2025年公開考錄公務員擬錄用人員公示
西寧:莫家街夜市開街 煙火升騰點亮西寧夜經濟
青海西寧:全面提升營運車輛服務質量
24H熱點
青海生態保護獲“國際認證”:首個林業外資項...
【央媒看青海】外媒記者青海行:生態大省澎湃綠色...
【江源快訊】青海公路工程首次“以魚護河”
游客在湟中群加偶遇野生梅花鹿
青海省西寧市出臺生態環境行政處罰案件辦理工作規范
國家二級重點保護動物大鵟幼鳥獲救
青海引大濟湟工程全面竣工投入運行
【江源生態】荒漠貓的生存之道
2200萬播放量!凌小蟄再成全國焦點
青海613個環境管控單元實現分區管控全域覆蓋
熱點圖片
第二十四屆環大美青海國際公路自行車賽開幕 吳曉軍宣布開幕 羅東川致辭
第二十四屆環大美青...
【新時代 新征程 新偉業 高質量發展調研行】青海德令哈:“十四五”奮進下的全新跨越
【新時代 新征程 新...
環青賽嘉年華奏響多元樂章——“西海2261·河湟文化大集”玉樹主場見聞
環青賽嘉年華奏響多...
【黨旗在基層一線高高飄揚】“解民憂,一戶都不能落下!”
【黨旗在基層一線高...
【最美高原奮斗者】阡陌鴻雁連萬家——記西寧市大通縣遜讓鄉快遞綜合服務站負責人李滿倉姐
【最美高原奮斗者】...
【環青觀潮涌——環青賽特刊】相約環青賽 逐夢共前行——第二十四屆環大美青海國際公路自行車賽開幕式側記
【環青觀潮涌——環...
【環青聽新音——環青賽特刊】在“中國夏都”,與雪豹共享25℃的夏天
【環青聽新音——環...
【聚焦第二十四屆環大美青海國際公路自行車賽】科技+人文 環青賽開幕式亮點多多
【聚焦第二十四屆環...
關于我們 | 法律顧問 | 廣告服務 | 聯系方式
青海省互聯網新聞中心主辦  版權所有:青海新聞網
未經青海新聞網書面特別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
E-mail:webmaster@qhnews.com 青海新聞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63120170001 青ICP備19000163號 青公網安備 63010302000199號
 
img

【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囑托 打造生態文明高地】青海湖國家公園創建工作邁入新征程

西海都市報
2025-07-07 07:54
青海門戶 主流媒體
長按識別二維碼查看全文
img
青海門戶 主流媒體
img

【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囑托 打造生態文明高地】青海湖國家公園創建工作邁入新征程

西海都市報
2025-07-07 07:54
青海門戶 主流媒體
長按識別圖中二維碼或發送給朋友、保存圖片

【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囑托 打造生態文明高地】青海湖國家公園創建工作邁入新征程

  • 2025-07-07 07:54:35
  • 來源:西海都市報

  仙女灣濕地。

  高原精靈普氏原羚。

  湛藍的青海湖。

  成群的棕頭鷗。

  哈爾蓋羚羊小鎮科普基地。

  青海新聞網·江源新聞客戶端訊 青海湖是世界高原內陸湖泊濕地類型的典型代表,是我國西部重要的水源涵養地和水氣循環通道,是維系青藏高原生態安全的重要水體,生態地位非常重要。

  青海湖國家公園(候選區)創建以來,青海湖景區保護利用管理局堅持科學規劃為先導,強化生態環境修復治理,完善管理體制與機制,提升監測與監管能力,統籌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青海湖國家公園創建工作邁上新征程。截至目前,青海湖國家公園創建進入成效評估階段。

  創新舉措 優化管理運行機制

  如今的青海湖,正以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體化保護的理念,譜寫著濕地類型國家公園建設的新篇章,青海湖特有的“水-草-魚-鳥-獸”共生生態系統趨于平衡。這一轉變的背后,離不開青海湖國家公園創建工作的有力推進。

  自2022年4月25日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復函同意青海湖國家公園創建以來,我省全面推進《青海湖國家公園創建實施方案》明確的創建任務,扎實開展各項創建工作,歷時一年半,全面完成本底調查、范圍分區、體制建設、保護修復、矛盾調處、監測監管、宣傳科普和社區發展8個方面共計55項創建任務,形成65項成果,為青海湖國家公園創建交出一份亮眼的答卷。

  2023年11月,青海省政府向國家林草局提交創建評估申請。

  2024年,持續優化功能分區邊界,精準劃定擬建國家公園范圍,科學制定管控措施和發展政策,加快推進國家公園創建成效評估。

  青海湖國家公園創建過程中,體制機制改革更是關鍵一環。截至目前,青海省完成了兩輪體制機制改革,設立了青海湖綜合行政執法協調督導局、青海湖生物多樣性保護中心,掛牌成立共和、剛察、海晏、天峻管理分局和12個生態保護站,構建起“管理局-管理分局-保護站”三級管理體系。這一系列舉措,讓青海湖國家公園的管理更加科學高效。

  共融共生 交出亮眼成績單

  每年6月至8月,青海湖湟魚開啟一年中最為關鍵的旅程,它們沿著青海湖的入湖河流逆流而上,前往產卵繁殖地。與此同時,青海湖的候鳥也迎來繁殖高峰,以魚為食的鳥類緊隨洄游的魚群,守候在河道附近,一場“魚鳥大戰”的生態奇景就此上演。

  當前正是青海湖湟魚洄游的黃金季節,為保障青海湖湟魚洄游安全,環湖區域的海北藏族自治州剛察縣、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縣的工作人員集中行動,24小時開展護魚行動,為湟魚洄游保駕護航。

  青海湖北岸的剛察縣哈爾蓋鎮普氏原羚野外觀測基地,成群的普氏原羚在灌木叢中悠閑地覓食。放眼望去,成片的灌木叢為普氏原羚產崽和躲避天敵提供了庇護,讓它們在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

  “冬季,普氏原羚會成群向南遷移,到植被較豐富和有水源的地區,夏季又向北返回。”跟隨著普氏原羚科普教育基地講解員當增卓瑪的腳步,記者來到普氏原羚科普教育基地展廳,通過觀測設備,遼闊的哈爾蓋草原一覽無余。

  經過多年的探索,青海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形成“四固定,三統一”的監測規范,聯合設置300個生態監測站點,對24個主要鳥類棲息地、13個普氏原羚活動區、28個重點生態保護區域開展常態化巡護監測,實現重點生態保護對象和重點區域監測全覆蓋。

  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青海湖濕地生態環境與野生動物棲息地環境持續向好,整體生態功能不斷增強,3400余只普氏原羚在湖畔靈動跳躍,60萬余只水鳥在濕地棲息繁衍,12.75萬噸湟魚演繹生命奇跡。

  近年來,環青海湖流域荒漠貓、白唇鹿等珍稀物種重新回歸人們的視野,以往難得一見的黑頸鶴、黑鸛、大天鵝也頻頻亮相。不僅如此,青海湖水質狀況處于較好水平,草地綜合植被蓋度達65.7%,鳥類達291種、獸類42種。

  綠色轉型 走出百姓致富新路徑

  清晨,第一縷陽光穿透云層,灑在青海湖波光粼粼的水面上,金色的光輝與湖水的湛藍交織。來自全國各地的游客早早等候在共和縣黑馬河鎮觀景點,只為目睹青海湖日出。

  “我們文巴村就在青海湖畔,每年夏季,日出的壯美景觀和連片的油菜花吸引了不少游客。”共和縣黑馬河鎮文巴村黨支部書記多主才讓說,“2023年,依托青海湖景區,文巴村抓住機遇,與加隆村、然去乎村、正卻乎村等聯合打造了黑馬河的觀景點。2024年,觀景點為村集體經濟帶來504萬元的分紅收益,村民們真切感受到生態旅游帶來的實惠。文巴村還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發展優勢,打造文巴民俗酒店,2024年酒店年營業額達60余萬元。”

  生態旅游的發展,讓游客飽覽美景的同時,也讓環湖百姓共享發展成果。青海湖景區保護利用管理局立足環湖資源稟賦,科學規劃12個生態觀景點,指導二郎劍、仙女灣等核心景區及觀景點開展設施升級、業態拓展、自然研學等工作。通過有序推進國家公園生態文明實踐教育基地建設,實現青海湖示范區生態保護與旅游發展協同并進。

  青海湖景區保護利用管理局積極探索生態價值轉換形式,全力推動國家生態旅游目的地青海湖示范區創建。通過產業引導、景區吸納就業、土地流轉、聘用生態管護員等方式,引導近兩萬名環湖群眾直接或間接參與生態旅游,探索建立聯農帶農機制,促進生態保護、綠色發展和民生改善相統一。同時,持續開展環湖群眾生態保護能力提升培訓、鄉村旅游培訓、藏羊高效養殖技術培訓和村級生態講解員培訓等技能培訓,近千名群眾從中受益。

  (來源:西海都市報)

作者 吳夢婷 祁曉軍
編輯:李娜
青海新聞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