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搬運快件。本人供圖
青海新聞網·江源新聞客戶端訊 7月3日清晨6時,西寧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遜讓鄉的晨光剛漫過山脊,李滿倉姐已經匆匆駛入大通縣城分揀中心。昨夜剛從“最美快遞員、網約配送員”發布儀式趕回遜讓鄉,身上還穿著領獎時的衣服,她熟練地將百余件包裹碼進車廂。
八里村的尿不濕、莊頭村的農具、麻什藏村的家裝材料……這些帶著溫度的物件,在晨霧中泛著微光,如同她過去5年里送過的90多萬件快遞,每一件都系著山鄉百姓的期盼。
2019年深冬的尕漏村山道上,兩道扭曲的車轍印象傷疤般刻在雪地里。李滿倉姐至今記得那起事故:兩個孩子為取快遞騎電動車出了交通事故,讓她突然讀懂十多公里山路的“困難”。“年輕人在外打工,老人連智能機都不會用,取個快遞咋就這么難?”
恰逢國家“快遞進村”政策落地,她第一個揣著申請書找到大通縣快遞行業負責人,她說:“我是黨員,這事我先試!”
創業初期的分揀室設在自家莊廓,零下15攝氏度的傍晚,她獨自戴著棉手套分揀包裹。五年如一日,每天兩趟往返縣城,最遠的八里村要翻兩座山梁,去年臘月車輪打滑墜入深溝,報廢的車廂里還卡著沒送完的年貨。
麻什藏村蔡國慶家的小賣部如今掛著兩塊招牌,其中藍底白字的“快遞服務點”標牌在陽光下格外醒目。這個曾因妻子患癌、自己中風而瀕臨絕境的漢子,如今每月能從快遞代收中多賺300元。
“滿倉姐把快遞點設在我這兒,每件給兩毛補貼,還帶著縣上快遞站老板們給我捐了醫藥費。”他總用藍布仔細擦拭招牌,“現在小賣部每天有幾十人來取件,順帶買包鹽打瓶醋,營業額翻了倍。”
在遜讓鄉黨委與13個村黨支部的統籌協調下,李滿倉姐的快遞服務點如星火般落子山鄉,鄉黨委專門召開村級協調會,13位村黨支部書記全力支持,為她逐村打通服務脈絡。全鄉村級快遞點由最初的5個增長到8個。李滿倉姐還以黨員服務專員身份加入各村婦女群。她在群內發布的首條消息是:“我是黨員李滿倉姐,取快遞、辦退貨、解糾紛,24小時在線待命。”這條消息下,跟著村民們回復的點贊表情。
“小李,救命啊!”2024年6月的一個清晨,尕漏村王大媽的哭喊聲透過手機傳來。老人誤觸屏幕下單10件單價為299元的商品,微信錢包2392元被掏空,銀行卡還被凍結。
李滿倉姐立即驅車趕到老人家中,發現她對著手機屏幕直掉淚。8筆扣款只收到1件貨,3個月前的訂單早已過了售后期限。她坐在炕頭給平臺客服打了20多分鐘電話,從消費者權益談到農村老人現狀,最后拍著胸脯說:“我是黨員,這事我負責!”
當全部退款到賬時,王大媽捧著她的臉直念叨:“比親閨女還知道疼人!”
還有一次,麻什藏村的一位村民購買了養殖用的大棚,收到的卻是一個小玩具模型。李滿倉姐出面與商家交涉,據理力爭,最終為村民追回近600元損失。“鄉親們信任我,我就要為他們主持公道。”她堅定地說。
這樣的“閑事”她管了一茬又一茬。幫留守兒童追回不理性購物的損失,連續兩年自掏腰包給遜讓鄉中心學校期末考試前10名學生獎勵電子產品。前年冬天,她發現19歲女孩故意“調包”空包裹騙退款,沒有直接投訴,而是以母親的身份陪女孩坐了2小時,從網購規則講到人生誠信,最后女孩哭著承認錯誤:“滿倉姐阿姨,我再也不貪小便宜了。”
2023年,大通縣交通運輸局了解到李滿倉姐的創業故事后,將鄉上閑置的公共汽車站改造成快遞服務點并免租給她使用,并在日常監管過程中,給予李滿倉姐極大的幫助和支持。這一關鍵性支持成為她事業的轉折點,省下的租金被她全部用在刀刃上。原本寄快遞需要15元,如今統一降到6元起價,最多不超過10元。安寧灘村的王大爺寄土豆去西寧,看著電子秤顯示的8元運費直咋舌:“以前舍不得寄,現在能讓城里兒子常吃老家菜了。”
依托這處樞紐站點,她招聘2名本地婦女做店員,又雇了位熟悉山路的司機,快遞配送從“單打獨斗”變成“團隊作戰”。如今每天清晨,李滿倉姐的配送車準時從這里出發,將有機農畜產品寄出的同時,也把外面的世界帶進鄉間山坳。
2024年7月,大通縣快遞行業聯合黨支部成立儀式上,李滿倉姐佩戴黨員徽章站在宣誓隊伍前排。“現在全縣快遞從業者在黨旗下擰成一股繩。”她指著手機上的合影介紹,去年推進快遞柜進村時,中通、圓通、申通、韻達、極兔五家快遞品牌負責人主動與她組隊,扛著機柜在麻什藏村安裝。
最新一頁的計劃表里,“遜布溝村和古谷家村快遞柜已啟用”“武勝溝村正在調試運行”的紅筆標注格外醒目,旁邊還畫著待完成的11個村的圖標。
暮色中的遜讓鄉炊煙裊裊,李滿倉姐的快遞車又駛上鄉間公路。車廂里新到的圖書、家用電器、有機農畜產品等“暖心包裹”,在顛簸中輕輕碰撞,如同她心中那個越來越清晰的夢想:要讓遜讓鄉成為高原快遞示范鄉,讓每個山坳里的村莊都響起快遞柜的取件提示音,讓每個留守的身影都能在家門口收到遠方的牽掛。她踩下油門,車燈照亮的山路上,新的故事正在生長……
(來源:青海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