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國內 時評 黨建 省情 文化 法治 原創 視頻 省委文件 新聞 政務 旅游 生態 體育 專題 圖片 融媒   青海省人民政府網  藏文網
 
站內檢索   
您當前的位置 : 青海新聞網青海科教
【堅定信心 實干爭先 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考察青海重要講話精神 感恩·成長】思政“畫卷”徐徐展 少年逐夢正當時
來源:西寧晚報
作者:衣凱玥
發布時間:2025-06-18 08:07:23
編輯:馬燕燕

  青海新聞網·江源新聞客戶端訊 在西寧市曉泉小學,學生們沉浸在皮影戲、青繡社團活動中,感受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在西寧市青藏鐵路花園學校的青藏鐵路精神展示館內,小小講解員正聲情并茂地講解著青藏鐵路背后的動人故事;在青海大劇院,兩千余名學生、教師和家長齊聚一堂,共同觀賞舞劇《昆侖問道》,于藝術之美中感悟“兩路”精神的深刻內涵……

  這些生動鮮活的場景,正是西寧市積極構建“大思政課”育人新格局,鑄就強大思政引領力的生動實踐。

西寧市第十四中學供圖

  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同學們,這首歌是哪個民族的音樂?這首歌是唱給誰的?”在西寧市曉泉小學,大隊輔導員席夢潔正在班內講授音樂課《我愛雪蓮花》。這是一節融合音樂教學與愛國主義教育的音樂課,課堂上席夢潔用動人的旋律,帶領學生感受音樂的魅力,同時傳遞愛祖國、愛家鄉等正能量,使思政教育在美妙的音符中“聲”入人心。

  2024年6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青海考察時指出,要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學校思政課的一個重點,講好中國共產黨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故事,講好新時代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故事,講好中華民族共同體和民族團結進步的故事,把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從小就植入孩子們的心靈。

  曉泉小學將習近平總書記的關懷厚愛和殷切希望轉化為學校立德樹人的強大動力,構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1234”鑄魂育人體系,通過“石榴籽”培根工程引導師生厚植家國情懷、增進“五個認同”,形成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新格局。

  “前不久,在我們學校舉辦的‘花裙子’藝術節上,我擔任了小講解員。我講解的主題是‘永不荒蕪的高原’,講述的是尕布龍爺爺守護高原的赤子精神。”二年級學生林雨彤說,“通過講述我明白了,作為一名少先隊員,我不僅要好好學習,還要保護生態環境、保護我的家鄉。”

  行走的思政課中,讓青藏高原的紅色歷史和偉大精神深入人心;“泉韻紅領巾電視臺”將紅色基因傳承、愛國主義教育等融入節目中,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在曉泉小學,各類活動開展得如火如荼。

西寧市曉泉小學供圖

  立足校園特色,各類課程與思政教育同向同行

  “青藏鐵路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線路最長的高原鐵路……”在青藏鐵路花園學校的青藏鐵路精神展示館內,來自南京的送教專家和教師們,正跟隨學校黨委書記王小易的腳步,參觀并深入了解青藏鐵路精神。

  “我們學校始建于青藏鐵路開工的1958年,前身是西寧鐵路分局職工子弟第一中學,學校傳承青藏鐵路精神,打造青藏鐵路精神引領下的‘勵遠教育’品牌文化,既有根又有脈還有魂。”王小易介紹,學校以構建青藏鐵路精神校本課程思政體系為載體,深入挖掘利用青藏鐵路精神內涵和思政資源,不斷探索鑄牢師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教育路徑,將青藏鐵路精神融入校本課程思政建設,實現跨學科思政教育和“大思政課”育人目標。

  “我們學校依托各學科中的青藏鐵路精神思政資源,開展校本課程。像在地理課程中,教師會結合青藏高原獨特的地質特征展開教學;在美術課程里,教師會引導學生描繪青藏鐵路沿線的風景和動物等。”青藏鐵路花園學校辦公室主任晁英說,“通過這樣的方式,學生在掌握專業知識的同時,能夠潛移默化地汲取青藏鐵路精神的力量,感悟其時代價值。”

  “我在學校參加的是計算機社團,我利用電腦軟件設計過青藏鐵路精神的小報,我在設計中融入了鐵軌、火車、雪山和雪豹等圖案,特別有意思。”青藏鐵路花園學校初一年級學生李雨航表示,除了在社團課中引入青藏鐵路精神,學校在國旗下的講話環節還會分享青藏鐵路小故事,現在自己對青藏鐵路精神的認識更加深刻了。

  從校內到校外,讓思政課在實踐中綻放育人魅力

  在西寧市第十四中學的校園里,綠樹成蔭,書聲瑯瑯,而比這更引人注目的,是學生們在勞動實踐基地熱火朝天的身影。澆水、施肥、修枝、打藥……各班精心養護的果樹不僅茁壯成長,更成為了一堂生動的“思政實踐課”。

  “這是我們學校創新開展的勞動實踐活動,學生能在共建綠色校園、共享勞動成果的過程中,真切體會到守護共同家園、共建生態文明的責任感,也將‘共同體’意識具象化、生活化。”西寧市第十四中學年級部部長陸琴介紹說,近年來,學校以實踐賦能,創新“大思政”教育模式,通過紅色資源活用、社會課堂鏈接等舉措,讓思政教育更加鮮活、更具吸引力。

  “每一代逐日移山的青年都有自己奮不顧身的熱愛,每一份熾烈的熱愛,都值得被用心對待……”高二年級學生李佳熠,在前不久學校舉辦的“筑夢者 啟程時”演講比賽中,用充滿感染力的語言贏得了陣陣掌聲。

  在育人模式上,西寧市第十四中學構建起全方位、多層次的思政教育體系。課堂內,領導班子成員講授思政課、各科教學融入思政內容,實現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的深度融合;課堂外,學校圍繞“愛家、愛師、愛校、愛國、愛黨”的“五愛”品牌德育主題,組織了一系列生動有趣的課外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深化情感認知;在校園內,各類備受學生喜愛的社團活動和勞動教育正火熱開展,為學生提供了廣闊的成長空間;在校園外,社會實踐、志愿服務等活動,讓學生在社會大課堂中錘煉品格、增長才干……

  “如今,學校的思政教育已從單一的課堂講授,拓展為‘課堂+校園+社會’的立體化育人模式,為培養新時代有為青年探索出了一條特色鮮明的發展之路。”西寧市第十四中學副校長柳莉說,“學校將繼續努力踐行‘從課堂延伸至課外、從教室拓展至校園、從學校輻射至社會’的‘大思政’教育理念,讓學生不僅在課堂上接受理論教育,更在課外活動中深化理解,在校園生活中踐行理念。”

  (來源:西寧晚報)

推薦閱讀
省委常委會(擴大)會議召開 吳曉軍主持
羅東川:用心用情用力解決好群眾急難愁盼問題
`2025“第一縷陽光”全球同拍中國年在青海啟動
青海省30名藥品安全社會監督員受聘上崗
青海省互聯網新聞中心2024年度媒體社會責任報告
2024年青海"昆侖英才·青海學者"項目擬入選人員
青海省西寧市涉旅投訴辦結率保持100%
青海果洛:心懷“國之大者” 推進高質量發展
24H熱點
南京鼓樓名師團來青海西寧送教
太赫茲通信技術在青海省得到了成功驗證
第十九屆“挑戰杯”青海省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
青海檢察多舉措護航未成年人健康成長
跨越太平洋的青春對話——美國猶他州青少年青海研...
青海省第一屆勞動關系協調師職業技能大賽選拔賽成...
【堅定信心 實干爭先 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考...
青海第二季度電影進校園 聚焦生態理念育新人
【堅定信心 實干爭先 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考...
民族藥炮制大會在西寧舉行
熱點圖片
蘑菇豐收忙 產業富民興
蘑菇豐收忙 產業富民興
【山海同心 筑夢青海】援青助力,織密城市“智治”網
【山海同心 筑夢青海...
【堅定信心 實干爭先 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考察青海重要講話精神感恩·成長】愛的種子在青春筆下生根發芽
【堅定信心 實干爭先...
【鄉村振興在青海】“針尖”上的富民產業
【鄉村振興在青海】...
【山海同心 筑夢青海】西行漫記書寫援青情懷——記浙江省援青指揮部黨委書記、指揮長 詹茂偉
【山海同心 筑夢青海...
黃南州四省文旅資源宣傳推介會收官
黃南州四省文旅資源...
青海省“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系列宣傳活動啟幕
青海省“文化和自然...
超8000名大通護工蹚出一條致富路
超8000名大通護工蹚...
關于我們 | 法律顧問 | 廣告服務 | 聯系方式
青海省互聯網新聞中心主辦  版權所有:青海新聞網
未經青海新聞網書面特別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
E-mail:webmaster@qhnews.com 青海新聞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63120170001 青ICP備19000163號 青公網安備 63010302000199號
 
img

【堅定信心 實干爭先 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考察青海重要講話精神 感恩·成長】思政“畫卷”徐徐展 少年逐夢正當時

西寧晚報
2025-06-18 08:07
青海門戶 主流媒體
長按識別二維碼查看全文
img
青海門戶 主流媒體
img

【堅定信心 實干爭先 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考察青海重要講話精神 感恩·成長】思政“畫卷”徐徐展 少年逐夢正當時

西寧晚報
2025-06-18 08:07
青海門戶 主流媒體
長按識別圖中二維碼或發送給朋友、保存圖片

【堅定信心 實干爭先 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考察青海重要講話精神 感恩·成長】思政“畫卷”徐徐展 少年逐夢正當時

  • 2025-06-18 08:07:23
  • 來源:西寧晚報

  青海新聞網·江源新聞客戶端訊 在西寧市曉泉小學,學生們沉浸在皮影戲、青繡社團活動中,感受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在西寧市青藏鐵路花園學校的青藏鐵路精神展示館內,小小講解員正聲情并茂地講解著青藏鐵路背后的動人故事;在青海大劇院,兩千余名學生、教師和家長齊聚一堂,共同觀賞舞劇《昆侖問道》,于藝術之美中感悟“兩路”精神的深刻內涵……

  這些生動鮮活的場景,正是西寧市積極構建“大思政課”育人新格局,鑄就強大思政引領力的生動實踐。

西寧市第十四中學供圖

  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同學們,這首歌是哪個民族的音樂?這首歌是唱給誰的?”在西寧市曉泉小學,大隊輔導員席夢潔正在班內講授音樂課《我愛雪蓮花》。這是一節融合音樂教學與愛國主義教育的音樂課,課堂上席夢潔用動人的旋律,帶領學生感受音樂的魅力,同時傳遞愛祖國、愛家鄉等正能量,使思政教育在美妙的音符中“聲”入人心。

  2024年6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青海考察時指出,要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學校思政課的一個重點,講好中國共產黨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故事,講好新時代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故事,講好中華民族共同體和民族團結進步的故事,把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從小就植入孩子們的心靈。

  曉泉小學將習近平總書記的關懷厚愛和殷切希望轉化為學校立德樹人的強大動力,構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1234”鑄魂育人體系,通過“石榴籽”培根工程引導師生厚植家國情懷、增進“五個認同”,形成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新格局。

  “前不久,在我們學校舉辦的‘花裙子’藝術節上,我擔任了小講解員。我講解的主題是‘永不荒蕪的高原’,講述的是尕布龍爺爺守護高原的赤子精神。”二年級學生林雨彤說,“通過講述我明白了,作為一名少先隊員,我不僅要好好學習,還要保護生態環境、保護我的家鄉。”

  行走的思政課中,讓青藏高原的紅色歷史和偉大精神深入人心;“泉韻紅領巾電視臺”將紅色基因傳承、愛國主義教育等融入節目中,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在曉泉小學,各類活動開展得如火如荼。

西寧市曉泉小學供圖

  立足校園特色,各類課程與思政教育同向同行

  “青藏鐵路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線路最長的高原鐵路……”在青藏鐵路花園學校的青藏鐵路精神展示館內,來自南京的送教專家和教師們,正跟隨學校黨委書記王小易的腳步,參觀并深入了解青藏鐵路精神。

  “我們學校始建于青藏鐵路開工的1958年,前身是西寧鐵路分局職工子弟第一中學,學校傳承青藏鐵路精神,打造青藏鐵路精神引領下的‘勵遠教育’品牌文化,既有根又有脈還有魂。”王小易介紹,學校以構建青藏鐵路精神校本課程思政體系為載體,深入挖掘利用青藏鐵路精神內涵和思政資源,不斷探索鑄牢師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教育路徑,將青藏鐵路精神融入校本課程思政建設,實現跨學科思政教育和“大思政課”育人目標。

  “我們學校依托各學科中的青藏鐵路精神思政資源,開展校本課程。像在地理課程中,教師會結合青藏高原獨特的地質特征展開教學;在美術課程里,教師會引導學生描繪青藏鐵路沿線的風景和動物等。”青藏鐵路花園學校辦公室主任晁英說,“通過這樣的方式,學生在掌握專業知識的同時,能夠潛移默化地汲取青藏鐵路精神的力量,感悟其時代價值。”

  “我在學校參加的是計算機社團,我利用電腦軟件設計過青藏鐵路精神的小報,我在設計中融入了鐵軌、火車、雪山和雪豹等圖案,特別有意思。”青藏鐵路花園學校初一年級學生李雨航表示,除了在社團課中引入青藏鐵路精神,學校在國旗下的講話環節還會分享青藏鐵路小故事,現在自己對青藏鐵路精神的認識更加深刻了。

  從校內到校外,讓思政課在實踐中綻放育人魅力

  在西寧市第十四中學的校園里,綠樹成蔭,書聲瑯瑯,而比這更引人注目的,是學生們在勞動實踐基地熱火朝天的身影。澆水、施肥、修枝、打藥……各班精心養護的果樹不僅茁壯成長,更成為了一堂生動的“思政實踐課”。

  “這是我們學校創新開展的勞動實踐活動,學生能在共建綠色校園、共享勞動成果的過程中,真切體會到守護共同家園、共建生態文明的責任感,也將‘共同體’意識具象化、生活化。”西寧市第十四中學年級部部長陸琴介紹說,近年來,學校以實踐賦能,創新“大思政”教育模式,通過紅色資源活用、社會課堂鏈接等舉措,讓思政教育更加鮮活、更具吸引力。

  “每一代逐日移山的青年都有自己奮不顧身的熱愛,每一份熾烈的熱愛,都值得被用心對待……”高二年級學生李佳熠,在前不久學校舉辦的“筑夢者 啟程時”演講比賽中,用充滿感染力的語言贏得了陣陣掌聲。

  在育人模式上,西寧市第十四中學構建起全方位、多層次的思政教育體系。課堂內,領導班子成員講授思政課、各科教學融入思政內容,實現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的深度融合;課堂外,學校圍繞“愛家、愛師、愛校、愛國、愛黨”的“五愛”品牌德育主題,組織了一系列生動有趣的課外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深化情感認知;在校園內,各類備受學生喜愛的社團活動和勞動教育正火熱開展,為學生提供了廣闊的成長空間;在校園外,社會實踐、志愿服務等活動,讓學生在社會大課堂中錘煉品格、增長才干……

  “如今,學校的思政教育已從單一的課堂講授,拓展為‘課堂+校園+社會’的立體化育人模式,為培養新時代有為青年探索出了一條特色鮮明的發展之路。”西寧市第十四中學副校長柳莉說,“學校將繼續努力踐行‘從課堂延伸至課外、從教室拓展至校園、從學校輻射至社會’的‘大思政’教育理念,讓學生不僅在課堂上接受理論教育,更在課外活動中深化理解,在校園生活中踐行理念。”

  (來源:西寧晚報)

作者 衣凱玥
編輯:馬燕燕
青海新聞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