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聞網·江源新聞客戶端訊(記者 崔永燾 報道)5月24日,以“矢志創新發展,建設科技強國”為主題的2025年青海省科技活動周在西寧市中心廣場啟動。活動由省科技廳、省委宣傳部、省科協聯合主辦,通過科學家精神宣講、前沿科技成果展示、沉浸式科普互動等形式,推動科技創新成果全民共享,為現代化新青海建設注入科技動能。
啟動儀式現場,一場別開生面的科學家精神舞臺劇成為焦點。省內優秀紅領巾講解員與全國科普講解大賽獲獎選手聯袂演繹,以鄧稼先、吳天一、張彭熹等科學家的事跡為主線,生動詮釋了“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大力協同、勇于登攀”的“兩彈一星”精神。舞臺劇通過科技與藝術的融合,展現了青海本土科學家在攻克關鍵核心技術、支撐產業“四地”建設中的卓越貢獻,引發觀眾強烈共鳴。
主會場設置了50余塊科普展板,滾動播放《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普及法》修訂要點及科技體制改革政策解讀視頻。2022年以來,青海省在生態保護、特色農牧業、清潔能源等領域取得的重大科技成果集中展示,尤其是第二次青藏高原科考成果,凸顯科技創新對區域發展的支撐作用。
活動現場劃分七大主題展區,150余項互動體驗項目吸引超萬名市民參與。省人民醫院等12家醫療機構開展義診;消防應急裝備試穿、VR球幕影院、機器狗表演等科技體驗項目人氣爆棚;8米長的“科普競技墻”前,市民掃碼答題挑戰科學知識,掀起全民學科學熱潮。此外,全省50余家單位聯動,深入田間地頭、廠礦社區開展200余場科普活動,形成“全域覆蓋、全民共享”的創新氛圍。
省科技廳相關負責人表示,青海堅持“科技創新與科學普及兩翼齊飛”,近兩年投入400余萬元實施21個科普專項,推動科技資源向科普轉化。通過開放科研平臺、培育基層科普隊伍、舉辦全省科普講解大賽等舉措,構建起“省級示范+基層創新”的科普服務體系。未來,青海省將持續深化體制機制改革,以科技活動周為契機,在全社會播撒科學種子,為高質量發展賦能。
活動周期間,青海省將組織科技特派員、科研人員深入農牧區,開展技術培訓、健康義診等“科技下鄉”服務。同時,青海省科普微視頻大賽、科學實驗展演等示范活動將陸續啟動,推動形成“講科學、愛科學、用科學”的社會風尚。
以科技活動周為支點,青海省正探索一條具有高原特色的科普路徑——讓科技資源“活起來”,讓創新成果“用起來”,為加快建設現代化新青海筑牢科技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