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國內 時評 黨建 省情 文化 法治 原創 視頻 省委文件 新聞 政務 旅游 生態 體育 專題 圖片 融媒   青海省人民政府網  藏文網
 
站內檢索   
您當前的位置 : 青海新聞網圖說青海
飛針走線傳承千年技藝——“非遺在青海”系列報道之二
來源:青海日報
作者:謝夢茹
發布時間:2024-05-15 09:11:33
編輯:李家奕
QQ圖片20240515054631青繡技藝交流。陳俊 攝

  青海新聞網·大美青海客戶端訊 “青繡”,以其歷史悠久、手法獨特、風格古樸、針法繁多、色彩艷麗等特點廣受關注,屬“指尖技藝”的瑰寶和非遺文化中的一張閃亮名片。

  河湟刺繡作為青繡的分支,在青藏高原東部河湟谷地代代相傳,至今已有上千年的歷史,2009年被列入第三批青海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5月7日,記者走進海東市平安區殘疾人文創產業基地,琳瑯滿目的文創產品,分門別類整齊排列,精美河湟刺繡繡品樣式新穎。

  “我們以純手工河湟刺繡繡法為基礎,設計制作了各樣文創產品。”在產品展示區,基地負責人俞蘭正熱情地向顧客介紹各式各樣的刺繡產品:“這是我設計的‘醉美海東’系列掛件,圖案都是海東各地的特色景觀和人文風情,像循化孟達天池、互助鼓樓,樂都柳灣彩陶等等。”

  河湟刺繡作品大多在黑色的繡布上直接用鮮艷的色彩表現主題,圖案多取材于自然景觀、日常生活等,它不僅反映著河湟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還能夠展現出河湟谷地多姿的風貌和多彩的民俗文化。

  說起自己親手設計制作的刺繡作品,俞蘭如數家珍,顧客聽得興致勃勃,邊欣賞著眼前各色的精美繡品,邊發出驚嘆。

  展廳另一側,幾位學員正圍坐在一起穿針引線,展示指尖技藝,精心縫制式樣新穎的刺繡作品。

  54歲的王雪花神情專注,一針一線耐心縫制著手中的小掛件。“2012年因為一起車禍我落下一身殘疾,只能坐在輪椅上生活,以前我一直待在家里,也沒有什么收入來源,這些年在俞老師幫助下,我慢慢接觸到刺繡,現在我也能用自己的雙手,拿到屬于自己的工資,心里別提有多高興了!”

  和王雪花一樣,基地里還有不少殘疾人學員,她們在俞蘭的幫助下,走進刺繡世界,步入非遺殿堂。

QQ圖片20240515054640俞蘭介紹自己收藏的老刺繡繡品。謝夢茹 攝

  記者了解到,自去年5月,平安區殘疾人文創產業基地正式成立以來,已經吸納并帶動20余名殘疾人就業,每位學員月均收入可達1000余元。青繡改變著學員生活的同時,也讓俞蘭在幾十年的尋夢之路上越走越寬闊。

  早年在青海棉紡織廠下崗的俞蘭,懷揣著對青繡手藝的熱忱,2003年到江蘇、江西等地學習刺繡。在鉆研刺繡的道路上,她曾師從江西省新余市夏布繡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傳承人張小紅和河湟刺繡老藝人許長梅,學藝多年,俞蘭也讓刺繡藝術在她的手指間生出燦爛之花。

  多年來,俞蘭創辦過繡坊,也成立公司,她不斷發展著自己的河湟刺繡產業,通過開展青繡產品研發設計、繡品展示、非遺文化傳播等多項活動,持續帶動周邊地區廣大婦女和殘疾人就業。2019年,俞蘭被命名為青海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河湟刺繡代表性傳承人。

  近年來,為傳承和發揚河湟刺繡,俞蘭緊跟時代步伐,創新研發了許多契合現代審美、實用而精巧的河湟刺繡作品,她所創作的“大美青海”系列、“青繡之源 醉美海東”系列等繡品,深受顧客喜愛。

  “把河湟刺繡這門老手藝與現代時尚元素相結合,是我這些年一直在做的事。非遺文化是我們民族的根和魂,我相信創新是最好的發展,使用是最好的傳承!”俞蘭說,只有美觀精致、能夠為顧客所使用的產品,才能讓河湟刺繡被更多人知曉,才能讓這門非遺技藝發揚、傳承得更久遠,才能讓更多人了解、認識河湟刺繡這一非遺文化的獨特魅力。

  河湟刺繡是河湟地區的文化瑰寶,每一幅作品都是人們對河湟歷史的再現和對美好未來的期許,它展現出河湟地區豐富的文化底蘊。平安區文體旅游廣電局負責人介紹,通過非遺宣傳展示、“非遺購物節”等活動,河湟刺繡成為了吸引游客的一大亮點,借助技藝展示、作品展覽和銷售等方式,在增加當地經濟收入的同時,不斷擦亮河湟刺繡的文化名片。

  “我帶著自己創作的河湟刺繡作品參加了不少文博會、展覽會,通過展示交流,與眾多優秀的非遺藝人打交道,和他們聊作品、談創新,每次都有不一樣的收獲。”俞蘭坦言,非常希望我們的青繡能夠成為外界了解青海的一個窗口,讓更多人走近青海、了解青海、做客青海。

  這是非遺藝人用心“演繹”旅游文化推廣、助力地方經濟發展的生動實踐,更是河湟大地在保護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弘揚傳統文化,豐富文化內涵,增強文化自信的“文化交響”。

推薦閱讀
十四屆省委網信委第二次會議召開
陳剛吳曉軍與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一行座談
青海:樂都至化隆高速公路樂化隧道雙幅貫通
青海省多部門舉行地震應急疏散演練
“石榴花開在青海”主題征文啟事
青海省互聯網新聞中心2023年度媒體社會責任報告
《西寧市火災事故應急處置預案》發布實施
青海西寧:從嚴懲治群眾身邊“蠅貪蟻腐”
24H熱點
匠心聚 百業興——“青海高原工匠”群像掃描
跨越山海,詩畫浙江遇上大美青海——2024青海文旅...
“青超”聯賽吹響集結號——“大美青海·高原足球”...
點燃黨建引擎 激發振興動能
“北四村”村民住進了新樓房
追“云”逐“數”搶新機 綠色算力“天才方案”落地...
【大美青海·高原足球】8支參賽球隊都來了
在格爾木,感受“詩與遠方”的魅力
課堂開到田間地頭 讓勞動教育在泥土里“生根發芽”
浩瀚荒漠中的“綠色突圍”——高質量發展區域調研...
熱點圖片
匠心聚 百業興——“青海高原工匠”群像掃描
匠心聚 百業興——“...
跨越山海,詩畫浙江遇上大美青海——2024青海文旅走進浙江宣傳推介活動見聞
跨越山海,詩畫浙江...
“青超”聯賽吹響集結號——“大美青海·高原足球”超級聯賽集訓探營
“青超”聯賽吹響集...
點燃黨建引擎 激發振興動能
點燃黨建引擎 激發振...
“北四村”村民住進了新樓房
“北四村”村民住進...
追“云”逐“數”搶新機 綠色算力“天才方案”落地開花
追“云”逐“數”搶...
【大美青海·高原足球】8支參賽球隊都來了
【大美青海·高原足球...
在格爾木,感受“詩與遠方”的魅力
在格爾木,感受“詩...
關于我們 | 法律顧問 | 廣告服務 | 聯系方式
青海省互聯網新聞中心主辦  版權所有:青海新聞網
未經青海新聞網書面特別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
E-mail:webmaster@qhnews.com 青海新聞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63120170001 青ICP備19000163號 青公網安備 63010302000199號
 
img

飛針走線傳承千年技藝——“非遺在青海”系列報道之二

青海日報
2024-05-15 09:11
青海門戶 主流媒體
長按識別二維碼查看全文
img
青海門戶 主流媒體
img

飛針走線傳承千年技藝——“非遺在青海”系列報道之二

青海日報
2024-05-15 09:11
青海門戶 主流媒體
長按識別圖中二維碼或發送給朋友、保存圖片

飛針走線傳承千年技藝——“非遺在青海”系列報道之二

  • 2024-05-15 09:11:33
  • 來源:青海日報
QQ圖片20240515054631青繡技藝交流。陳俊 攝

  青海新聞網·大美青海客戶端訊 “青繡”,以其歷史悠久、手法獨特、風格古樸、針法繁多、色彩艷麗等特點廣受關注,屬“指尖技藝”的瑰寶和非遺文化中的一張閃亮名片。

  河湟刺繡作為青繡的分支,在青藏高原東部河湟谷地代代相傳,至今已有上千年的歷史,2009年被列入第三批青海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5月7日,記者走進海東市平安區殘疾人文創產業基地,琳瑯滿目的文創產品,分門別類整齊排列,精美河湟刺繡繡品樣式新穎。

  “我們以純手工河湟刺繡繡法為基礎,設計制作了各樣文創產品。”在產品展示區,基地負責人俞蘭正熱情地向顧客介紹各式各樣的刺繡產品:“這是我設計的‘醉美海東’系列掛件,圖案都是海東各地的特色景觀和人文風情,像循化孟達天池、互助鼓樓,樂都柳灣彩陶等等。”

  河湟刺繡作品大多在黑色的繡布上直接用鮮艷的色彩表現主題,圖案多取材于自然景觀、日常生活等,它不僅反映著河湟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還能夠展現出河湟谷地多姿的風貌和多彩的民俗文化。

  說起自己親手設計制作的刺繡作品,俞蘭如數家珍,顧客聽得興致勃勃,邊欣賞著眼前各色的精美繡品,邊發出驚嘆。

  展廳另一側,幾位學員正圍坐在一起穿針引線,展示指尖技藝,精心縫制式樣新穎的刺繡作品。

  54歲的王雪花神情專注,一針一線耐心縫制著手中的小掛件。“2012年因為一起車禍我落下一身殘疾,只能坐在輪椅上生活,以前我一直待在家里,也沒有什么收入來源,這些年在俞老師幫助下,我慢慢接觸到刺繡,現在我也能用自己的雙手,拿到屬于自己的工資,心里別提有多高興了!”

  和王雪花一樣,基地里還有不少殘疾人學員,她們在俞蘭的幫助下,走進刺繡世界,步入非遺殿堂。

QQ圖片20240515054640俞蘭介紹自己收藏的老刺繡繡品。謝夢茹 攝

  記者了解到,自去年5月,平安區殘疾人文創產業基地正式成立以來,已經吸納并帶動20余名殘疾人就業,每位學員月均收入可達1000余元。青繡改變著學員生活的同時,也讓俞蘭在幾十年的尋夢之路上越走越寬闊。

  早年在青海棉紡織廠下崗的俞蘭,懷揣著對青繡手藝的熱忱,2003年到江蘇、江西等地學習刺繡。在鉆研刺繡的道路上,她曾師從江西省新余市夏布繡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傳承人張小紅和河湟刺繡老藝人許長梅,學藝多年,俞蘭也讓刺繡藝術在她的手指間生出燦爛之花。

  多年來,俞蘭創辦過繡坊,也成立公司,她不斷發展著自己的河湟刺繡產業,通過開展青繡產品研發設計、繡品展示、非遺文化傳播等多項活動,持續帶動周邊地區廣大婦女和殘疾人就業。2019年,俞蘭被命名為青海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河湟刺繡代表性傳承人。

  近年來,為傳承和發揚河湟刺繡,俞蘭緊跟時代步伐,創新研發了許多契合現代審美、實用而精巧的河湟刺繡作品,她所創作的“大美青海”系列、“青繡之源 醉美海東”系列等繡品,深受顧客喜愛。

  “把河湟刺繡這門老手藝與現代時尚元素相結合,是我這些年一直在做的事。非遺文化是我們民族的根和魂,我相信創新是最好的發展,使用是最好的傳承!”俞蘭說,只有美觀精致、能夠為顧客所使用的產品,才能讓河湟刺繡被更多人知曉,才能讓這門非遺技藝發揚、傳承得更久遠,才能讓更多人了解、認識河湟刺繡這一非遺文化的獨特魅力。

  河湟刺繡是河湟地區的文化瑰寶,每一幅作品都是人們對河湟歷史的再現和對美好未來的期許,它展現出河湟地區豐富的文化底蘊。平安區文體旅游廣電局負責人介紹,通過非遺宣傳展示、“非遺購物節”等活動,河湟刺繡成為了吸引游客的一大亮點,借助技藝展示、作品展覽和銷售等方式,在增加當地經濟收入的同時,不斷擦亮河湟刺繡的文化名片。

  “我帶著自己創作的河湟刺繡作品參加了不少文博會、展覽會,通過展示交流,與眾多優秀的非遺藝人打交道,和他們聊作品、談創新,每次都有不一樣的收獲。”俞蘭坦言,非常希望我們的青繡能夠成為外界了解青海的一個窗口,讓更多人走近青海、了解青海、做客青海。

  這是非遺藝人用心“演繹”旅游文化推廣、助力地方經濟發展的生動實踐,更是河湟大地在保護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弘揚傳統文化,豐富文化內涵,增強文化自信的“文化交響”。

作者 謝夢茹
編輯:李家奕
青海新聞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