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地走訪長江源村村史陳列館。魏雅琪 攝
青海新聞網·江源新聞客戶端訊 “希望習近平總書記還能來我們長江源村!”7月12日,在面對2025年“文明中國”主題采訪報道組記者采訪時,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爾木市唐古拉山鎮長江源村黨支部組織委員才讓昂毛笑著朗聲答道。
搬遷前,村民們守著長江源頭日益退化的草場,日子過得緊巴巴,總覺得沒什么盼頭。自從搬下山來,住進了新居,生活條件大大改善。然而,剛搬下來時,大家脫離了世代居住的牧場,心里多少有些沒底。
這一切在2016年迎來了根本性的轉變。習近平總書記親臨長江源村視察,親切地與鄉親們交談:“你們的幸福生活還長著呢!”總書記的話像一盞明燈,照亮了長江源村民的心。鄉親們的心更暖了,勁更足了,更重要的是,發展的方向和信心越來越清晰、越來越強。
思想通了,路就寬了。村里的年輕人率先行動起來,有的積極參加政府組織的技能培訓,學習駕駛、烹飪、電商等新本領;有的利用民族特色優勢,開起了藏式餐飲、手工藝品店、家庭旅館;還有的投身到生態管護、旅游服務等新崗位中。
年輕的扎西卓瑪就是轉型發展的代表之一。“這不,前兩天她還帶著父母和孩子去青海湖玩了!”才讓昂毛高興地說。在政府鼓勵扶持下,扎西卓瑪參加了烹飪技能培訓,學成后在村里的藏餐吧掌勺,每月工資有6000多元。穩定的收入讓她家的小日子越過越紅火,如今更是有了閑情逸致去追求更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
“走,我帶你去村里轉轉,親眼看看咱們村的變化!”才讓昂毛熱情地邀請道。漫步在長江源村,只見平整的硬化路通到家家戶戶門口,文化廣場上,老人們悠閑地曬著太陽,孩子們追逐嬉戲。“你看這路,下雨天也干干凈凈。村里的老人總說,現在去趟農貿市場,鞋上‘不沾一點泥點子’,跟在牧區那會兒可大不一樣嘍!”才讓昂毛指著腳下干凈的路面,語氣里滿是自豪。

更引人注目的是道路兩旁民居墻面上那一幅幅色彩斑斕的墻繪:“這些都是我們村的‘藝術家’才仁桑周畫的!”才讓昂毛指著一幅描繪三江源頭壯麗風光的墻繪介紹道:“總書記叮囑我們守護好三江源,這不僅是對生態的要求,更是對我們精神的滋養。這些畫,是我們長江源村的‘精神名片’,天天看著,就提醒著我們根在哪里、責任是什么。”
在才讓昂毛看來,搬下山更讓村里的孩子們有了更多選擇。才仁桑周從小就有畫畫的天賦,以前在牧區沒有條件學,現在父母特別支持他的愛好。他先去學校學了美術基礎,后來又專門到同仁去深造唐卡繪畫。學成回來,就用畫筆把村民對草原的記憶、對家鄉的愛和對總書記囑托的感恩都畫在了墻上。
走在村道上,富有節奏的音樂聲傳來。“聽,這是我們的長江源藏文化演繹餐吧,年輕人在給游客跳鍋莊呢!”才讓昂毛腳下不停,拐過村里的商業街,帶著大家向餐吧走去。
“總書記來過后,大家伙兒更自信了,對咱們自己的文化也更珍惜了。”才讓昂毛坦言,餐吧帶動了村里近二十名青年就業,但它更重要的,是讓村里年輕人找回了文化自信,讓整個村子充滿了精氣神!
走進餐吧,熱烈的氛圍撲面而來。舞臺中央,村里的青年男女身著盛裝,隨著音樂熱舞。臺下,游客們被這份真摯的熱情感染,有的甚至忍不住跟著節奏輕輕拍手。“看他們跳得多好!”才讓昂毛指向一位領舞的姑娘,“以前放牧,見生人都不敢抬頭說話。現在,站在舞臺上大大方方的,那份自信,大家看了都高興!”
餐吧合伙人白瑪正穿梭其間,臉上洋溢著從容與喜悅。“咱們的生活是一年比一年好了!”看著游客興致勃勃地走上舞臺,跟著村里的年輕人學跳鍋莊,白瑪不由感慨道。他上初一的時候搬到長江源村,搬下來后上學方便了不說,更重要的是,安穩的校園生活和更廣闊的眼界,為他的人生打開了全新的可能。
“以前在牧區,像我這個年紀,很多同伴早早就幫家里放牧了,能讀完初中都是件稀罕事。”白瑪回憶道,語氣中帶著對過往的唏噓,但更多是對現在的珍惜,“搬到新村,黨和政府支持我們讀書,我順利念完了高中,還接觸到了書本之外的世界,明白了黨對咱是真的好!”
正是這段難忘的經歷,讓他深刻認識到是黨的好政策,改變了他和眾多長江源村民的命運。當村里決定發展藏文化演繹餐吧時,白瑪毫不猶豫地加入了進來,“黨和政府為了我們過好日子,做了特別多。村里需要的時候,我們也應該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離開長江源村時,才讓昂毛帶著婦女們,商量村里即將舉辦美食節的事。說到美食節上要展示的特色餐,才讓昂毛和婦女們相視而笑,這笑容是長江源村最動人的風景,也是最質樸的文明注腳。
行走在長江源村,整潔的環境、便利的生活是看得見的改變,村民的精神世界日益豐盈,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從物質滿足延伸到了更高的精神境界。這份由內而外的文化自信與文明新風,如同高原的陽光,溫暖而明亮,照亮了長江源村通往更加美好未來的道路,繪就了一幅物質富足、精神富有的和美鄉村新畫卷。
(來源:青海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