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海新聞網·江源新聞客戶端訊 7月初的青海高原,藍天白云下迎來了一批特殊的客人。
今年5月起,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組織“外媒看中國”系列主題采訪活動,介紹有關地方落實高質量發展要求,完成“十四五”規劃目標任務的實踐和成果。6月30日至7月2日舉行第三場活動,來自美國、德國、西班牙、日本、阿聯酋等國家的近30名中外記者走進青海省,在西寧市、海南藏族自治州、黃南藏族自治州等地,深入采訪推動綠色發展情況。

算力革命:青海綠電的智慧調度
在青海省清潔能源和綠色算力調度中心,記者們被大屏幕上實時跳動的數據所吸引。這個全國首個省級清潔能源與算力協同平臺自2024年7月上線以來,通過首創的“算力任務調度模型”,實現了全省5家數據中心、1.5萬臺服務器的智能調度。鳳凰衛視記者蔣張妍敏銳聚焦其核心競爭力:“該中心的獨特優勢究竟在哪?”
“關鍵在于讓算力主動適配電力負荷曲線。”青海省數據局副局長陳衛軍耐心解答:“電力有負荷曲線,我們通過將算力與電力負荷曲線緊密銜接,實現了成本最優,保障了算力的穩定運行。”2024年,青海綠電交易達39.9億千瓦時,數據中心PUE值低于1.2,“綠電+算力”協同模式更是讓帶寬提升4倍、單比特能耗降低65%,為全國提供了可借鑒的綠色算力“青海方案”。

光能奇跡:戈壁灘上的藍色海洋
當車駛入海南藏族自治州千萬千瓦級新能源基地時,塔拉灘上連綿不絕的光伏板構成了一片蔚藍色的“能源海洋”。這里不僅是全球最大的光伏園區,更形成了水電、光伏、風電、光熱、儲能的能源新格局。西班牙埃菲社記者阿瓦羅駐足驚嘆:“西班牙同樣光照豐沛,但這里的光伏產業規模確實很大!”
“板上發電、板間種草、板下養羊”——這一生態產業融合的創新模式引發記者們的關注。光伏板有效降低地表風速50%、減少蒸發30%,板下植被覆蓋率從荒漠躍升至80%。“光伏羊”養殖戶趙國福滿臉笑意地說:“現在我家有近八百只羊,收入比過去增加了一倍。”世界首條100%清潔能源特高壓外送通道“青豫直流”,2023年外送綠電超174億千瓦時,將青海的清潔能源源源不斷地輸送到全國各地。中阿衛視記者畢諾在現場難掩震撼:“中國在綠色能源領域的成就令人矚目,期待中阿在這一領域深化合作。”

生態守護:高原生命的和諧家園
青海湖國家公園,這個擁有中國最大內陸咸水湖的地方,是國際重要濕地和高原生物基因庫,獨特的“草-河-湖-魚-鳥”共生生態鏈,宛如大自然譜寫的和諧樂章。記者們望著湖中的青海湖裸鯉與棕頭鷗,對青海旅游業發展與生態保護的平衡策略興趣濃厚。青海湖景區保護利用管理局副局長陳德輝介紹道:“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是有機整體,我們通過設置生態公益性崗位,讓更多人參與到生態保護中來,吃上‘生態旅游飯’。”
在青海湖生物多樣性保護研究中心(普氏原羚保護研究中心)里,普氏原羚靈動的身影也吸引著記者提問:“為什么這些普氏原羚會在這個區域?最后還會放歸嗎?”工作人員耐心解釋,這里是普氏原羚野外種群交流廊道建設的重要區域,通過科學研究和譜系管理,最終目標是實現人工研究與野外放歸的結合,更好地保護這一瀕危物種。目前,普氏原羚種群數量已從保護初期的不足300只恢復到3400只左右。
在坎布拉世界地質公園,壯麗的丹霞地貌與高峽平湖相映成趣;在黃南藏族自治州尖扎縣昂拉鄉的德吉村,易地扶貧搬遷后的嶄新面貌令人眼前一亮,如今,當地群眾在文旅融合發展中實現了安居樂業。首次到訪青海的北海道新聞社記者古田夏也表示:“青海的自然風光和人文風情令人難忘,希望有機會能再來深入了解。”
三天的采訪行程雖然短暫,但青海在清潔能源發展、生態保護、鄉村振興等方面的創新實踐給中外記者留下了深刻印象。青海用實實在在的成效證明,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可以相互促進、相得益彰,為全球綠色發展提供了有益借鑒。在這片廣袤的高原上,綠色發展的故事仍在繼續書寫。
(來源:青海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