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國內 時評 黨建 省情 文化 法治 原創 視頻 省委文件 新聞 政務 旅游 生態 體育 專題 圖片 融媒   青海省人民政府網  藏文網
 
站內檢索   
您當前的位置 : 青海新聞網圖片頭條
【鑄牢共同體 中華一家親】青海西寧市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進群團”工作別開生面
來源:西寧晚報
作者:徐順凱
發布時間:2025-07-11 08:38:01
編輯:易 娜

  青海新聞網·江源新聞客戶端訊 近年來,西寧市各群團組織立足本職,充分挖掘行業特點和優勢,深入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群團共建+文藝創作等品牌建設,不斷激發各族群眾共同維護民族團結的熱情和責任,形成了全社會共創共建共享的創建格局。

  情系各族職工,構筑團結橋梁。市總工會依托工會新媒體平臺、智慧工會等載體,廣泛開展黨的民族理論和方針政策宣傳教育,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入日常宣傳、服務職工群眾等工作中。深入開展“中國夢·勞動美”宣傳教育,深入基層、社區,大力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激勵廣大職工群眾立足崗位建功立業。扎實推進各族職工群眾思想政治引領建設工程,發揮工人文化宮“學校和樂園”作用,激發職工群眾業余藝術團參與熱情,聚合社會優勢資源,組織豐富多彩的文藝匯演、文藝宣講等活動。牽頭組織“我在職工書屋閱讀”交流系列活動2場,舉辦“文藝宣講進企業到基層”巡演5場,唱響民族團結進步主旋律。

  青春助力團結,引領時代風尚。團市委充分發揮青年的先鋒模范作用,通過思想引領、精神培育、實踐交流等多維度舉措,推動各族青少年像“石榴籽”般緊密團結,為民族團結進步事業注入青春力量。從全市各領域各行業推薦選拔一批政治素質過硬、理論功底扎實、宣講能力突出的160名優秀青少年組建8支民族團結“青騎兵”,持續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愛國主義宣講教育活動12場次,覆蓋青少年500余人,持續引導各族青少年牢固樹立“四個與共”的共同體理念。充分發揮微博、微信、抖音、視頻號等團屬各類網絡新媒體矩陣作用,刊播發布各類宣傳教育文章、視頻及公益廣告等1787條,瀏覽量67.2萬余次,宣傳觸角不斷延伸,西寧市青少年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持續鑄牢。

  凝聚巾幗力量,共繪團結藍圖。市婦聯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宣傳教育融入婦女工作全過程各方面,團結引領各族婦女群眾在新時代民族工作中發揮重要而獨特的作用。打造婦聯系統“夏都宣姐”宣講大品牌,通過理論宣傳、網絡宣傳、新聞宣傳、典型宣傳,構建“1+4+6+N”立體式宣傳宣講模式,分眾化、多樣化、互動化開展民族團結宣傳工作。舉辦演講比賽、我們的節日、青年聯誼交友、學雷鋒志愿服務、生態文明江源巾幗行等巾幗志愿服務和專題講座、文體活動、手工制品展示、座談交流等,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深刻內涵以百姓的視角、群眾的語言、通俗易懂的方式傳遞到基層婦女中去,讓“五個認同”深植廣大婦女心中,凝聚各族婦女聽黨話、感黨恩、跟黨走的思想共識,為創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示范市貢獻巾幗力量。

  以文化為橋,共繪民族團結長卷。市文聯立足“文藝為人民”宗旨,以文化潤心、藝術聚力,用筆墨丹青、歌舞詩賦搭建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精神橋梁,讓中華符號與中華民族形象在藝術創作中熠熠生輝。通過開展“青海之心·西寧之韻”生態文學主題征文活動、“一帶一路”民間文化探源工程、第六屆河湟篆刻藝術展、原創詩舞劇《神農河湟—彩陶神韻》首演、書法進鄉村等文藝惠民活動,宣傳黨的民族宗教政策,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進一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雪蓮》《意林文匯》期刊刊載反映民族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優秀稿件:《風從青海來》《黃河文明與河湟文化》《青海故事與河湟文化的交響》等10篇,講述西寧“三交”故事。

  (來源:西寧晚報)

推薦閱讀
省委常委會召開會議 吳曉軍主持
羅東川赴大通縣督導調研
`2025“第一縷陽光”全球同拍中國年在青海啟動
青海省30名藥品安全社會監督員受聘上崗
青海新聞網有限公司面向社會公開招聘工作人員
青海革命軍事館征集史料文物公告
湟源:清潔取暖節能改造項目啟動
共和:打通醫療惠民“最后一公里”
24H熱點
【援青禮贊】一首雪域贊歌 “滬果”同心聯唱
趙樂際在青海調研時強調 貫徹黨中央部署要求 依照...
【環青觀潮涌——環青賽特刊·環青攬勝】“天境祁連...
輕食消費受青睞 今天你吃草了嗎
【第二十四屆環大美青海國際公路自行車賽】快客車...
精神火炬映山河 文明新風潤高原——2025年“文明中...
【青春無畏 創業有路】白大曉和他的軍創企業
【新時代 新征程 新偉業·高質量發展調研行】誰按下...
青海著力推進矛盾糾紛“一站式”化解
鶴舞童年:我和黑頸鶴一起長大
熱點圖片
趙樂際在青海調研時強調 貫徹黨中央部署要求 依照法定權限和程序 高質量做好人大工作
趙樂際在青海調研時...
【環青觀潮涌——環青賽特刊·環青攬勝】“天境祁連”奏響“綠富美”協奏曲
【環青觀潮涌——環...
輕食消費受青睞 今天你吃草了嗎
輕食消費受青睞 今天...
【第二十四屆環大美青海國際公路自行車賽】快客車隊拿下賽段冠軍李寧之星攬兩衫
【第二十四屆環大美...
精神火炬映山河 文明新風潤高原——2025年“文明中國”主題采訪報道啟動儀式側記
精神火炬映山河 文明...
【援青禮贊】一首雪域贊歌 “滬果”同心聯唱
【援青禮贊】一首雪...
【環青觀潮涌——環青賽特刊】環青影像
【環青觀潮涌——環...
100萬尾裸鯉苗種再投布哈河
100萬尾裸鯉苗種再投...
關于我們 | 法律顧問 | 廣告服務 | 聯系方式
青海省互聯網新聞中心主辦  版權所有:青海新聞網
未經青海新聞網書面特別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
E-mail:webmaster@qhnews.com 青海新聞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63120170001 青ICP備19000163號 青公網安備 63010302000199號
 
img

【鑄牢共同體 中華一家親】青海西寧市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進群團”工作別開生面

西寧晚報
2025-07-11 08:38
青海門戶 主流媒體
長按識別二維碼查看全文
img
青海門戶 主流媒體
img

【鑄牢共同體 中華一家親】青海西寧市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進群團”工作別開生面

西寧晚報
2025-07-11 08:38
青海門戶 主流媒體
長按識別圖中二維碼或發送給朋友、保存圖片

【鑄牢共同體 中華一家親】青海西寧市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進群團”工作別開生面

  • 2025-07-11 08:38:01
  • 來源:西寧晚報

  青海新聞網·江源新聞客戶端訊 近年來,西寧市各群團組織立足本職,充分挖掘行業特點和優勢,深入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群團共建+文藝創作等品牌建設,不斷激發各族群眾共同維護民族團結的熱情和責任,形成了全社會共創共建共享的創建格局。

  情系各族職工,構筑團結橋梁。市總工會依托工會新媒體平臺、智慧工會等載體,廣泛開展黨的民族理論和方針政策宣傳教育,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入日常宣傳、服務職工群眾等工作中。深入開展“中國夢·勞動美”宣傳教育,深入基層、社區,大力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激勵廣大職工群眾立足崗位建功立業。扎實推進各族職工群眾思想政治引領建設工程,發揮工人文化宮“學校和樂園”作用,激發職工群眾業余藝術團參與熱情,聚合社會優勢資源,組織豐富多彩的文藝匯演、文藝宣講等活動。牽頭組織“我在職工書屋閱讀”交流系列活動2場,舉辦“文藝宣講進企業到基層”巡演5場,唱響民族團結進步主旋律。

  青春助力團結,引領時代風尚。團市委充分發揮青年的先鋒模范作用,通過思想引領、精神培育、實踐交流等多維度舉措,推動各族青少年像“石榴籽”般緊密團結,為民族團結進步事業注入青春力量。從全市各領域各行業推薦選拔一批政治素質過硬、理論功底扎實、宣講能力突出的160名優秀青少年組建8支民族團結“青騎兵”,持續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愛國主義宣講教育活動12場次,覆蓋青少年500余人,持續引導各族青少年牢固樹立“四個與共”的共同體理念。充分發揮微博、微信、抖音、視頻號等團屬各類網絡新媒體矩陣作用,刊播發布各類宣傳教育文章、視頻及公益廣告等1787條,瀏覽量67.2萬余次,宣傳觸角不斷延伸,西寧市青少年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持續鑄牢。

  凝聚巾幗力量,共繪團結藍圖。市婦聯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宣傳教育融入婦女工作全過程各方面,團結引領各族婦女群眾在新時代民族工作中發揮重要而獨特的作用。打造婦聯系統“夏都宣姐”宣講大品牌,通過理論宣傳、網絡宣傳、新聞宣傳、典型宣傳,構建“1+4+6+N”立體式宣傳宣講模式,分眾化、多樣化、互動化開展民族團結宣傳工作。舉辦演講比賽、我們的節日、青年聯誼交友、學雷鋒志愿服務、生態文明江源巾幗行等巾幗志愿服務和專題講座、文體活動、手工制品展示、座談交流等,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深刻內涵以百姓的視角、群眾的語言、通俗易懂的方式傳遞到基層婦女中去,讓“五個認同”深植廣大婦女心中,凝聚各族婦女聽黨話、感黨恩、跟黨走的思想共識,為創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示范市貢獻巾幗力量。

  以文化為橋,共繪民族團結長卷。市文聯立足“文藝為人民”宗旨,以文化潤心、藝術聚力,用筆墨丹青、歌舞詩賦搭建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精神橋梁,讓中華符號與中華民族形象在藝術創作中熠熠生輝。通過開展“青海之心·西寧之韻”生態文學主題征文活動、“一帶一路”民間文化探源工程、第六屆河湟篆刻藝術展、原創詩舞劇《神農河湟—彩陶神韻》首演、書法進鄉村等文藝惠民活動,宣傳黨的民族宗教政策,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進一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雪蓮》《意林文匯》期刊刊載反映民族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優秀稿件:《風從青海來》《黃河文明與河湟文化》《青海故事與河湟文化的交響》等10篇,講述西寧“三交”故事。

  (來源:西寧晚報)

作者 徐順凱
編輯:易 娜
青海新聞網版權所有